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3版:四川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3版            四川报道
 

2012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大生产源头整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沱牌舍得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树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加大生产源头整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沱牌舍得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树平

张树平

食品安全、拉动内需及压缩流通环节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沱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树平比较关心的事情。在两会召开期间,张树平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并聊起了相关话题。

强化监管处罚提倡绿色生态消费 “暴利与低违法成本使酒类市场不法分子的造假、制假手段多种多样,简直防不胜防。”张树平就现在食品安全的现状提出了担忧。他说,现在的制假已经不是用过去的香精等“三精一水”制造假冒伪劣酒水,而是采用质量最差,甚至不合格的低档酒往假冒的高端品牌里灌,用精致的包装混淆消费者的视线。制假者与售假者、上家与下家采用单线联系真假混装方式销售,让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这样以假乱真的酒被消费者消费之后,隐忧不会马上出现,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显现,对消费者身体伤害非常大。

对于这些现象的出现,张树平建议消费者,提倡绿色生态的消费习惯,对于来路不明的酒,一定要谨慎,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去试验。对于此类食品安全事件,张树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源头的整治。对一些不具备技术、设备、生产环境等条件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关闭,从生产源头保证食品的绿色健康。

第二,要强化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虽然现在对违反食品安全进行了一些常规的处罚,但张树平认为这个处罚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位公民身体健康的第一大事,必须加大对威胁百姓食品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让不法分子没有重新添乱的机会。

第三,要对全社会强化宣传。食品安全是一件民生大事,不仅仅只存在于理念上,更要把绿色健康食品的保证措施付诸行动,并演变成一种全民行动。而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更是要身体力行,从每一个生产工序、每一处细节着手,将食品安全的理念全面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费者也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树立绿色健康的消费意识,不要被纷繁复杂的促销所欺骗,要想到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在谈起今年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张树平表示,大力拉动内需及压缩流通环节这两点是他最关心的。他说,“通过这几年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壮大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市场拉动力面前,企业的效益也得以提高。这点作为一个企业代表,我是充分认同的。”“现在,流通环节的高成本不仅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随即,张树平便举例说明,“比如,超市卖场进场进店的收费,到最后还是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从而使得消费者购买诉求逐渐降低,最终使得整个市场萎靡。”所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对商品流通环节的整治,张树平也表示非常的赞成。

品质的保证与控制使沱牌快速发展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在谈到沱牌集团这几年自身的发展时,张树平信心满满。“这几年,沱牌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2000年以来,我们在产品、设备、技术条件、产能规模等方面的变化都非常大,开始走高端品牌,特别是舍得酒反映很好,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同和接受。在去年,沱牌整个中高档酒的销售达到了70%—80%的增长,在今年,在中高档酒这个销售领域我们还要达到100%的增长。”此外,张树平还透露,沱牌正在打造一个生态产业园区,已被纳入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点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末,整个园区的生产规模将超过百亿。

在沱牌,始终将践行食品安全作为企业最大的责任。首先从酿酒的源头粮食和水抓起。沱牌在东北建立粮食基地,定点收购,并配有10万吨金属粮仓,仓内温度常年在15度以下,粮食一旦进入粮仓就自动烘干,不会出现生虫、发霉等问题,也杜绝了粮食的二次污染。水是从涪江深层抽取的地下水,并使用国外进口的净化设备进行过滤,确保了质量。生产酒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粮食发酵,发酵的过程和气候与周边的环境关系很大。为了保证酿造出优质白酒,沱牌在6平方公里厂区范围内种植了1000多万株银杏及中药材、名贵花木以保持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张树平还告诉记者,“我们非常注重提倡循环利用,投入巨资建立了热电公司和废水处理站,使整个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良性发展,让低碳经济和环保相辅相成。”比如,粮食通过发酵、蒸馏变成酒糟,酒糟直接丢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为了实现综合利用,沱牌将酒糟进一步深加工,做成蛋白饲料,喂猪、喂鸡、喂牛,效果非常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循环使用也逐渐演变成为了沱牌的生态特色。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