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债券市场——委员、专家热议债券融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北工
中国需要怎样的债券市场——委员、专家热议债券融资
金融业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其中,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需要有怎样的作为,今后应有怎样的突破?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和会外的市场专业人士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我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新闻背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过去5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增量占全球增量的30%,市场年均增速达6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倍多,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发展成世界第五大、亚洲第二大债券市场。
【委员建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就我国而言,在全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所占比例从10年前的90%回落至目前的50%多,而债券、股票融资发展很快。随着国家日益强调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未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势头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产品种类和市场活跃度而言,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债市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比较大,希望市场出现更多债务融资工具,以缓解当前企业融资难问题。
【专家点评】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谷裕:债券市场是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子市场之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有利于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整体实现。
债券市场应加大为中小企业输血力度
【新闻背景】截至2011年底,我国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规模占其直接债务融资规模比例超过70%,银行间债市已成为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主板市场。不过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企业类债券占比不到20%,其中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更是比例偏低,未来企业债务融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委员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融资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优点,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通常比银行贷款利率低100个基点,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建议国家加大对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鉴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占其全部外源融资的比重还不到10%,远低于日美等国30%至50%水平的现实情况,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成长性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支持力度,建议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创新型成长性小企业直接融资活动。
【专家点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息研究部副主任丁加华:近年来,协会通过推动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等债券工具的发行,为数百家中小企业成功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更好地做到金融资源与企业需求间的直接对接。
加强风险防控实现稳中求进
【新闻背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目前仍在蔓延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截至目前,在一系列创新产品推出的同时,在行业自律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市场参与主体风险意识得到极大提高,有效地防止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委员建言】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作为金融产品,债券有其自身规律,要在信息披露规范的情况下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
【专家点评】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谷裕:首先要关注信用风险。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未变的大环境下,要关注发行体偿债能力的变化,防止出现传染性信用风险事件。其次要防范操作风险。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层次的丰富、结构的复杂,操作风险事件的危害变得非常严重。国外的经验表明,此类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引发连锁反应,给市场造成剧烈动荡。
有疏有堵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新闻背景】据审计署统计,截止2010年末,全国各省市政府背负了10.7万亿元人民币(合1.7万亿美元)的债务。更令人咋舌的是,这笔巨债在2012年迎来了首轮偿债高峰,未来三年将有超过35%的地方性债务到期,偿债总额将达4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抵押物多为厂区、矿产、机器设备、房地产等,其中,通过房地产变现偿还贷款的情况居多。然而土地的不断贬值、中央的政策调控让素来以卖地作为财政最后一道防线的地方政府倍感头疼。
【委员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从商业银行上半年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来看,地方融资平台债的不良率事实上比一般贷款不良率来的低。即便如此,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地方债务不能继续积累下去。一味地严控不利于缓释风险,通过对贷款合同的修改、还款方式的转变和贷款期限的适度延长,才能有效缓释风险。
【专家点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央行、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化解工作,经过清理规范,加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总体而言,相对于我国的财政实力而言,地方债务总体安全、风险可控,不会引发系统性的财政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