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看安徽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4日,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表示,和谐是幸福的源泉,一个企业只要能与职工、社会、周边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个企业就会给职工和社会带来幸福,这样的企业才是现代企业的追求标杆。

淮北矿业:解读企业幸福密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梅吴明张骅

淮北矿业:解读企业幸福密码

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临涣循环经济工业园成为淮北矿业转型发展新引擎

矿区和风惠畅,职工安居乐业,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煤矿生产主导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2011年,淮北矿业综采、综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1%和35.7%。

“两会”前夕,记者在淮北矿业集团采访时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淮北矿业集团实现了经济总量大幅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翻番,五年再造一个新淮矿。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继续保持了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王明胜董事长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淮北矿业发扬“艰苦创新业、开拓争一流”的企业精神,以“崇德广业、聚能精进”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加注重和谐班子建设,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广大干部职工心齐气顺、安居乐业,一心一意抓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企业成了幸福之源。

团队和谐:转变干部队伍作风形象

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和谐而又优秀的团队来引领发展,这样的企业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更不会为职工和社会带来幸福,而团队建设的关键在班子。淮北矿业集团的经验是,班子好坏取决于党组织的表率和核心作用。

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参与管理起作用、把握方向谋大事、抓好班子带队伍、重视民生求和谐、服务大局促发展”的党建工作基本思路,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改革发展、安全生产经营全过程,突出发挥好党组织参与决策、主导用人和保证监督三项核心职能,使企业党建工作始终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发挥政治导向、组织保障、保驾护航作用。特别是近两年,集团公司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开局良好。

风清则顺民意,气正则聚民心,政治清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淮北矿业集团着力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保护干部的创业激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平正义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矿区上下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发展的高涨热情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

突出团队建设,创建“四好”领导班子。矿区各级领导干部把团结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和提高,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利用,作为一条纪律来遵守和执行,作为一种文化来继承和弘扬,作为一种友情来呵护和珍惜。在推动科学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维护和谐稳定中始终坚守着既定的目标、引领着正确的方向。大力倡导“勤学习、善思考、勇创新,知实情、出实招、干实事,跟得上、盯得住、攻得下,讲团结、顾大局、敢担当,听招呼、守规矩、做表率”的45字精神,干部队伍作风形象不断转变。制定并严格落实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明确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尤其是“三重一大”决策的程序,民主氛围更加浓厚。坚持以权力制约和有效监督为核心,抓住热点问题,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开、住房分配的公开、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公开,严厉打击克扣截留职工工资奖金行为,大力纠正侵害职工利益的不正之风,提高职工的公平感和满意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淮北矿区。

淮北矿业集团先后获得全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先进集体、省属企业红旗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荣获中纪委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称号。

自然和谐:黑色产业绿色开采

王明胜董事长曾在一次研究企业发展会上说:“煤炭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我们要敬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把绿色产品奉献给社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用牺牲自然环境、浪费煤炭资源为代价,不能单纯以原煤产量论英雄,更不能以牺牲职工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煤炭企业的GDP。黑色产业,绿色开采,淮北矿业集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煤矿工人奉献光明、开采阳光,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一座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58年5月淮北矿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淮北矿业集团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7亿吨煤炭,创利税300多亿元。

长期以来,煤矿被深深烙上了黑色印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又要实现安全绿色开采?这是所有煤炭企业困惑的问题。

安全体系护佑职工生命。淮北矿区煤炭开采条件复杂世界闻名,全国罕见。面对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淮北矿业集团干部职工运用智慧和汗水勇与大自然作斗争,抒写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安全管理万丈豪情,表达出不抓好安全誓不罢休的决心。他们牢记“生命至高无上、安全永远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摒弃“事故难免论”和“自然条件论”,全力为职工构筑天然保护屏障。近年来,他们把50多年积累的安全管理有效的方式方法串起来,结合人、机、物、法、环等安全管理不断变化的要素,实施安全管理创新,形成了富有淮北矿区特色、特点的“54321”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不争论,不懈怠,力推强推,着力构建煤矿安全安全长效机制。安全支撑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安全防控体系、安全操作体系和安全目标体系五个子体系及15项要素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涵盖了安全生产各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总体系脉络架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受到煤炭行业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2010年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比中,《大型煤炭企业“54321”安全生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获得一等奖。

资源回收精耕细作,颗粒归仓。淮北矿区是我国稀缺煤种的主要产地和华东地区冶炼精煤加工基地,煤种齐全,肥、瘦、焦、气等煤种俱全,为国内少见。其中焦煤、肥煤和瘦煤为国家实施保护性煤炭稀缺煤种,占矿区总储量的80%以上。受地质煤层赋存条件限制,煤炭不易开采,给资源回收增加了难度。淮北矿业集团认为,煤炭不仅属于企业,更属于国家,对资源决不能有任何浪费行为。国内众多煤炭企业注重开发新区资源,而淮北矿业集团则内外兼修,新老兼顾,非常注重老区资源回收。集团公司制定了《煤炭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全公司22对生产矿井均成立了资源回收管理机构并建立了管理办法。通过优化设计,合理巷道布置,有效增加了工作面面积,增加了可采储量,减少面积损失。各矿井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创新设计思维,拓宽设计思路,科学选择工作面参数,打破块段、采区界限,扩大机械化储量,提升机械化层次和水平,保证机械化工作面持续稳定。凡是具备条件的,一律使用采掘机械化工艺,防止炮采分层开采造成回收率不高。一些矿井合理支架选型,优选支护参数,尽可能减少底煤损失。通过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实现了集约高效开采。2011年集团公司采煤、综掘机械化分别达到91%和35.7%。采区回收率达到84.3%,比国家规定高出4个多百分点。积极开发高岭土、天然焦等伴生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开采。

资源综合利用堪称国内典范。依托重点项目与园区平台,淮北矿业集团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累计节能34.18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GDP)综合能耗降至1.64吨标煤,共节约标准煤33.57万吨,超额1.8万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指标。注重矿井瓦斯抽采与利用,先后建成芦岭、海孜、朱仙庄及祁南四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67万千瓦,累计发电1.4亿千瓦时,已有5个项目被批准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临涣工业园围绕“将煤炭吃干榨净”,建立了煤焦电和煤焦化生产循环系统。园区内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92.5%以上,把煤炭的综合利用率提到最高。

淮北矿业集团荣获安徽省“十一五”节能先进企业,2011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收获了真金白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绿色开采”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使得几十年来挖煤、卖煤、污染、治理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单一的“黑色”煤炭经济变成了“彩色”经济———煤炭、煤化工、盐化工、电力等产业异彩纷呈。

社会和谐:诚信经营责任担当

淮北矿业集团素以富有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著称,坚持诚信经营,回报社会。无论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还是牺牲企业利益保障电煤供应,服务地方发展,或者参与冰雪灾害、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公益活动,均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及公众影响力,企业形象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在经营上,淮北矿业集团以“忠诚度、信誉度、成长性”为标准,秉承“长期、稳定、友好、可持续”的原则,与12家精煤客户建立了中长期战略关系,以客户利益为重,诚信经营,质量为上。商品煤检测检验工作连续3年实现“零纠纷”。目前淮北矿业集团洗选加工产品达到十多个优质规格、品种,临涣精煤、青龙山瘦精煤、“九神”焦精煤等被命名为省级名牌产品,享誉省内外。

每年冬季和夏季,安徽电煤供应紧张,缺口较大。淮北矿业集团主动调整煤种结构,减少大多数效益型煤种的产量,增加电煤产量,确保省内电煤供应。2011年,集团公司因销售省内电煤直接影响销售收入14.7亿元。淮北矿业集团和煤炭运销分公司多次获评全省电力迎峰度冬和迎峰度夏先进集体。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淮北矿业集团生产经营压力骤增。面对经济“寒冬”,企业非但不裁员,反而增加就业机会,变“减员增效”为“稳员增效”。危机面前,淮北矿业集团自觉担负起一个国有大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当年,该集团新增就业人员3397人,其中录用技校毕业生2937人,招收大中专毕业生304人。与此同时,还免费培训失业、无业人员300人。近5年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已超过4000名。每年从职工子女中公开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各技能岗位,近年来已公开选拔560余名高校毕业生走上技能岗位。

淮北矿区横跨淮北、宿州、亳州、滁州四市,拥有8万多职工,30多万职工家属。淮北矿业集团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发展保稳定,以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就近实现就业,对地方的经济贡献率持续加大,利税总额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淮北矿业集团七年相继建成八对矿井,临涣、涡北、南坪和定远四大工业园初具规模。

在淮北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淮北矿业集团主动担当,拿出数千万元用于社区道路建设和旧设施的改造。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地矿关系和谐,前所未有。

保护环境,造福当地。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淮北矿业集团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积极研究解决煤炭传统开采方式引起的地表塌陷问题,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三废”和噪音控制全部达标排放。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潜能,努力实现减量化、低碳化、再利用。煤矸石是煤炭的伴生物,是采煤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淮北矿业集团积极推行矸石井下充填采煤新工艺,逐步实现矸石不升井、地面不建或少建矸石山,努力消除了井上排矸石带来的占压耕地和矸石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矸石和煤泥进行综合发电,变废为宝,做到了资源吃干榨净。根据宜水则水、宜耕则耕的原则,利用矸石和粉煤灰等固废物回填沉陷区,最大限度地复垦土地,累计复垦利用塌陷区4万多亩。淮北矿业集团被中华环保联合会评为“中华环境友好企业”。今后集团公司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清洁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输送绿色能源,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职工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淮北矿业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集团公司实施了职工工资收入持续增长工程、安居工程、困难职工救助工程、人才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着力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十一五”以来,在岗职工人均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长。完成集资建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2万多套,投入2亿多元用于生活后勤设施改造,到“十二五”末,集团公司将全面实现职工居有其屋目标。建立矿处级以上领导人员联系困难户制度,全公司400多名矿处级以上领导人员与困难职工结成对子,困难职工生活保障更加有力。

开展大病医疗救助,惠及矿区千万家庭。淮北矿业大病医疗互助基金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得到了淮北矿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五年共筹措救助资金2600多万元。其中职工缴纳会费1600多万元,集团拨款900万元,淮北矿业工会拨款100万元,领导干部和职工个人及社会捐助88.7万元。共救助患大病职工6000多人次,发放救助款2360多万元,使4000多个家庭摆脱了困境。大病医疗互助的作用日益显现,为患大病的职工及时得到救治、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大病医疗救助工作中,多次出现集团公司领导将个人奖金捐赠的感人事迹。王明胜、李伟和王声辰等领导都曾将1万至15万元不等的个人奖金捐助基金。今年年初,淮北矿业党委还将获得全国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7万元奖金捐赠大病医疗救助基金。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淮北矿区!”这是淮北矿业党委向广大干部职工做出的庄严承诺。董事长王明胜在企业多次强调,把发展的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配好。淮北矿业集团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逐步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制度,真正体现劳动的体面与尊严。近年来,围绕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打击克扣截留及推进住房分配、工资分配、奖金发放的公开,全力抓好民生工程,使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着力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的土壤,形成制度运行、监督制约、科技手段“三位一体”的基层经济分配监控机制,推动分配政策改革和分配公平合理,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常修以人为本之德,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常修执信有恒之德,以诚待人,以诚做事,合法经营,履约守信;常修奉献社会之德,常怀感恩之心,勇担社会责任,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产业报国。

淮北矿业集团坚持“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战略发展思路,统筹发展煤炭采选、煤化工、盐化工三大主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煤为基、结构合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产业格局,聚自然之能,聚科技之能,聚人才之能,聚合作之能,正视差距,激发斗志,拉高标杆,提振士气,奋力向“双千亿”大型能源化工集团目标迈进,在和谐中追求幸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