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3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3版            看安徽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安徽省在全面转型、加速崛起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当年10月,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大强省”的发展方略,安徽6800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征程。

安徽谋求兴皖富民新路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梅张骅吴明

安徽谋求兴皖富民新路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

张宝顺

3月3日,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表示,当前,安徽省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多。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因此,安徽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安徽抢抓机遇,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兴皖富民的新路。

“六条新路”“三个强省”

在去年10月30日,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安徽省的发展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的发展方略,明确了安徽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该采取的路径,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六条新路是指: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张宝顺在提出走“六条新路”的同时,也确定了“三个强省”战略目标,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经济强省是指,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文化强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生态强省是指,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要像抓经济一样抓环保

生态环境优劣是验证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项普惠全民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事,为此安徽省将“生态强省”作为发展“三大战略”之一,体现了安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意志。

张宝顺指出,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安徽省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水系,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安徽省的发展,也涉及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环保,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张宝顺指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不仅是产业转移的示范,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同样也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要从科学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来抓。

张宝顺强调,今后一段时间,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立足科学发展新实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刻不容缓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任何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从2007年起,安徽省围绕“五有”目标,坚持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举措,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初步搭建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框架。去年又出台“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指导意见,明确了增收目标和路径,反映出安徽省民生工作已经从侧重扶贫济困向注重民生普惠转变。

张宝顺表示,未来五年,安徽省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工作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要遵循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确定民生项目数量和标准,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抓好民生工程,确保33项民生工程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主攻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北地区两个重点区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坚持突出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加强民生工作整体设计,更加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公共资源,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既要看到居民增收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又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创新思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实施民生工程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张宝顺强调,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真正让民生工作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