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2版            文化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如何PK“好莱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万斯琴

中国如何PK“好莱虎”

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到了全国的每个城市和角落,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人们现在更加的注重精神领域的消费。

下班后,周末闲暇之余,和家人朋友去看一场电影已经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生活习惯。

目前,中美电影协议就像当初《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引起轰动般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热议。

相对于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美国一直都相当看重,此次的协议更是被美国电影界看做“开山之斧”。

反之,中国电影圈内对此观点不一。一方面,一些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是“狼来了”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人士对此表示乐观,认为这是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机遇。

正如当年中国加入WTO所引发的担忧和憧憬,如今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亦是如此。

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10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全国银幕数不足2000块,总票房不足10亿元。如今,电影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

在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电影院线的分布与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高度吻合。

2011年,全国十大城市的院线票房占总票房的68.61%,这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城市还拥有巨大的电影市场潜力。

回顾过去的2011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703122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608350万元,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进口大片对中国电影的票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

而在2010年,为内地贡献100亿元人民币票房的电影中,排在前十的华语片,有1/3都是从香港北上的合拍片。

虽然合拍片是一种商业模式,其背后有外国资本的利益考量,但也承载着中国向世界一流电影看齐的期望。

鉴于中国电影院线和合作片目前的发展态势,此次协议无疑将对中国目前的院线和合拍片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东方梦工场”的设立,体现出海外资金与团队对于中国市场的热情,在电影业更为广泛和开放地面向国际的政策导向下,合拍片进一步蓬勃发展可期,成熟市场技术与经验的引入,将促进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从影院和院线来看,由于每年的进口片占影院利润的40%左右,这次增加进口美国大片配额数量,会帮助影院提升票房。若影院在总票房刺激下投资重拾增速,反过来又会带动整个市场,增加院线数量。

同时,由于电影市场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征,更多更好的海外影片能促进整个电影市场繁荣,可以培育出新需求,带动观影热情,从而推动市场总量的上升,为我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协议也将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商业电影的不可一世,源于产业制度的先进性,这种制度使一部电影可以用全球的资源来制作,人才的使用、科技力量、题材广度、文学作品和创意产品的国际化储备,这些并不局限于美国本土,英语区扩大和宗教价值观几个世纪的普及为基础,所以美国电影只是打着美国公司Logo而已,实质就是世界电影。

进口电影数量增多,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将面临进口电影的挤压。一直以来,国产电影都十分看重各个档期的影响力,国外电影的增多,将会对国内电影在各个档期的排片产生影响,国产影片的上映档期必然会受到压缩,在这种形式下,国产影片就需要开发更多的档期,以便细分市场。

有专家表示,短期内,在进口影片的刺激下,将对内地电影产业上游的制片商形成冲击,特别是制作水准不够高的影片,在影院的排片会受到相当挤压。长期看,受冲击的更多是中小电影制作公司,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非理性资金被挤出。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起步比美国要迟,目前整个拍电影、销售、发行仅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概念,国外的票房收入只占全部投资20%—30%甚至更低,而我们除了票房几乎没别的后续收入。而随着国外电影的冲击,将给我国电影行业的非票房收入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挑战,中国电影应当积极应对。

一方面,好莱坞分账影片限额和分账片美方分账比例提升,不但增加海外大片供给,也将刺激美国片商加强在中国的宣传力度,提升票房。对此,国产片需要在内容和宣传上加大制作力度,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促进优胜劣汰,打造自身的品牌和提升实力。

另一方面,面对国外电影优良的制作技术,未来中国电影制造方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仅需要寻求市场接受度高,且富有创意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影视题材,同时也要提高电影拍摄及制作技术,认真拍出质量更高、观众更喜欢的电影。

此外,借此协议,中国的民营企业应当抓住得到发行进口片的机会,通过多方力量,扩大中国电影市场,增强行业竞争力。

虽然中美两国的电影市场在文化、管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电影产业还没有达到美国的稳定和繁荣阶段。但是,随着我国与国外的不断交流和合作,我国电影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空间。

今日的“引进来”是为了明日更好的“走出去”,有朝一日,希望中国的电影文化产品也能在大洋彼岸“春暖花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