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公共品的角度看民众对央企的期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从公共品的角度看民众对央企的期望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历时漫长的全球经济、金融架构的转型过程中。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世界将寄予中国更多的期望和更大的责任,它不可避免地需要为全球提供更广泛的“全球公共品”。

由此推及到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处于中国经济中流砥柱的国资,已经为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央企处于中国经济的核心地位。从经济效益上讲,据统计数据显示,国资委成立到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8.19万亿元,2011年上缴税金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高于净利润增速13.3个百分点。

中国凭借强劲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政策灵活性及快速的生产能力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强劲引擎。

全球责任使得中国在世界需要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同样,央企以其特殊的地位,需要发挥出与自身实力相符的作用,在经济需求中发挥引擎的作用,真正让民众感受到它们为国为民做实事、好事。

在民众眼里,大多体现的是央企垄断的形象,舆论似乎将央企变成了公众的眼中钉,那么,究其本源,民众对央企到底有什么期望,民众为何认为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其占有的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的社会产品。

从一国的经济治理基本层面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要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就必须主导涉及那些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从另一角度来看,有一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而仅仅依靠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因此需要国有企业来为社会提供价格合理的公共产品。否则若按照市场产品来对待,一方面,就可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可持续发展,比如对资源性资产的使用;另一方面,有些行业涉及国家安全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如果一味地任由市场来管控,将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指出,国家的资金应该主要用来提供公共产品。

从历史渊源来看,提供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的部门,中国的电力、石油、天然气、电话、供水、运输、金融、保险、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性事业等存量产权其主要是由年复一年的政府财政投资形成的。

然而在制度安排上,目前我国的公共产品处于一种短缺状态。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同公共产品供给不到位、公共服务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克服公共产品量上的短缺,还要克服制度性的短缺。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应当确立平等的理念,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倾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家普遍认为,国有企业作为公共部门,其存在的正当性,不在于其有多大的盈利性,而在于其能否促进国民福祉的最大化。应当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制定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整体方案,将国有资产经营纳入财政预算,将更多的国有资本配置在公益性领域。比如可将部分国有资本变现,弥补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缺口。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表示,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

对于民众来说,自然期望能够分享到央企的红利。

就央企红利属性而言,更多具有社会性,它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和价值。央企红利的“大头”理应让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分享。倘若把央企的红利用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农村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那么,国内消费这辆“马车”就会驶入快车道,从而刺激国内实体经济向良性方向运转。

令人可喜的是,一些积极的政策已经在实施中。为了补充社保基金,国务院决定将国有企业上市股份的10%转让给社保基金,截至2009年底,已经有1561.26亿元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十一五”期间,央企国有股减持转入社保基金589亿元,2009年11家首次上市的央企划转补充社保基金115亿元,43家中央企业追溯划转补充社保基金276亿元。

同时,从2011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分别调高至15%和10%,并将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

分析人士指出,国有资本经营收缴红利预算范围扩大,对于优化央企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再分配机制,扩大中央政府收入以保障其在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各项改革所需资金的支付水平上,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国有股转持”政策就体现了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分享。建立社会保障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公平,特别是保护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的群体,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

民众还希望央企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的成绩,毕竟央企代表的是国家,央企实力的壮大也能提升国家的实力,从政府和央企提供公共品的角度来看,民众也会获得更大的实惠。

实际上,公共品以政府提供为主,但并不等于非要以政府生产为主不可。除了少数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纯公共品需要由政府直接生产外,大量的公共品亦可采用公开招标和投标的契约方式,交给私人生产,然后由政府采购,或者干脆由政府使用公共资金在商品市场上直接进行购买。

目前,消费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不仅是由于量的短缺,更与公共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关。在国家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央企更应该挺身而出,向市场及时有效地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品和服务,才不辜负民众的期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