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能源价格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改革能源价格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深化价格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温家宝提出,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在政府报告中提及,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热议。
牵一发动全身
煤电纷争已是老生常谈,但始终没能皆大欢喜。
1993年,中国煤炭价格进入市场化轨道,虽然1998年至2001年出现低迷,此后则一路上扬,甚至有几年时间涨幅以倍数计算。但电价始终没能和煤价市场化进程同步。至今,终端销售电价仍沿用行政审批制度,即使一路小跑也远远不及煤炭价格涨幅。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也长期存在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致使“电荒”有成为常态的趋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电之间不仅仅是煤和电的纷争,实施是煤、电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价,牵扯到所有电力用户。
“近几年,由于煤价上涨过快,政府担忧居民、企业承受能力,电价没有联动到位,火力发电企业政策性亏损严重。”王志轩说。
“电是能源的转化行业,煤涨价,电必然要涨价。电是把一种能源转化为另一种能源,而且比重很大。电作为商品,一次能源价格高必然会传导到电力,如果煤炭涨价,必然传导到下游每一环节,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一次能源价格高必然传导到下游,造成下游价格上涨。”王志轩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投副总经理、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火电行业的巨亏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注意。行业亏损程度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潜藏的各种风险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近枯竭,对安全保障的资金投入受到严重影响,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持续加大。
油价亦同样处于尴尬境地。从2008年开始,油价起起落落,但上涨次数远大于下调次数。油价上涨引来企业、消费者不满。
“炼油厂进口成本上升,而成品油销售端价格却迟迟不动,企业生产越多越赔钱。”炼油企业直呼。
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可作相应调整。
但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背景下,是否执行这一机制则面临两难。如果动,则加速物价上涨,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不动,那么价格倒挂造成企业亏损,油荒出现,并且也意味着运行仅两年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名存实亡。
“这种怪象说明了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完善,仅与国际石油市场挂钩,但不考虑国内供求关系,导致价格失真,‘柴油荒’的根源仍在价格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喻宝才曾坦言,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实存在问题,因为滞后效应,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够完全反映供需关系;同时,如果新机制使整个调价形势过于透明,则会给某些企业炒作机会,有可能导致大的市场波动。
呼吁“制度松绑”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煤炭价格是市场化,而电力的价格是政府指导。”王志轩认为,“电价改革也应通过市场行为,在政府的监管下运作,达到煤价和电价都是由市场确定。”
“应该多管齐下,扭转火电行业政策性亏损局面。”李小琳认为,包括启动休眠已久的“煤电联动”政策;尽快实施一些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包括前面谈到的发电运行优化,一定程度减轻火电企业经营压力;梳理电价形成机制,逐步解决“市场煤”与“计划电”的历史问题;以提升火电优化能力,促进整体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发电优化,关键在于给予发电企业一定的‘制度松绑’,赋予其一定的发电安排自主权,这符合我国电力市场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可调动多方多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不只是某一方的积极性。”李小琳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戎光道呼吁道,定价机制要进一步市场化,用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消费;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定价的透明度,减少各方对油价的误解。“从我们角度来讲,增加一些透明度,大家都可以理解———生产商也可以理解,社会大众也可以理解。成品油价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要让大家知道能源价格的管理总是要走市场化道路。”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价格改革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要稳步推进电价改革,组织落实好各地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方案;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
“价格改革不等于涨价,是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周望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