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垄断之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垄断之辩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

来源:中国企业报  

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国企就像湖人队的科比

针对“国进民退”的提法,李荣融列出一组数据,证明国有工业企业的市场比例正在下降:1998年到2010年间,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52%下降到27%;利润总额从36%降至27.8%;从业人数从60.5%下降到19.2%,贡献的税收从65.5%下降到37.2%。基于上述数据,李荣融表示,这些年“民进”的步伐要比“国退”快,从2006年开始,民企占据的资产总额比例已经过半,超过国企,成为市场主力。而同期,针对国企推出的相关政策几乎没有。

针对国企与民企协调发展的关系,李荣融表示将国企比作科比,“湖人队能没有科比吗?光靠科比之外的其他人,能成为湖人队吗?”李荣融表示,除国资委外,其他部委特别是财政部,应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所有企业上,不要区分国企或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必须到位,必须“到点子上”,给准了,企业就活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以公益性调整国有资本配置

迟福林表示,当前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市场竞争领域,既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又加大了投资过热。更重要的是很难体现出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不利于社会公平。在迟福林看来,当前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具有普遍化、加大化的趋势,增长主义政府的倾向已经形成。在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迫切需要以提高公益性为目标重新调整国有资本配置结构。

他认为,应把一部分国有资本从经济领域退出,重新配置到社会领域,使民营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的收租分红比例,争取在未来5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使国有资本尤其是资源性国有资本及其收益成为社会福利建设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

王建宙认为,从经营者的立场来看,自从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以后,整个行业的垄断经营就被打破了。多年来,竞争是很激烈的,竞争最大的好处是给消费者降低了资费。他表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只有竞争才能加快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才能降低价格,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安徽省委主委刘光复:把不合理的收费降下来

刘光复认为,打破垄断,不能依靠自下而上的努力,必须是自上而下来推动,要通过立法。他建议,在立法之外,还需要对垄断行业放开准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形成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长效机制,而且还要在政策上对这些民企有所倾斜。他表示,如果这些都能实现,相信很多不合理的收费会被降下来甚至免除。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用两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

王填算了一笔账:“新四万亿”计划一旦得到实施,根据3—5倍的带动效应计算,4万亿元消费券将直接带动10万亿—20万亿的GDP总量。而且,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可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让想消费的人快速将消费愿望转化为购买行为,立竿见影地拉动内需。消费券的发放,把政府“还利于民”的政策直接用于消费环节,缩短了传导步骤和传导周期,是快速培育社会消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政府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改善民生的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东进:国企领导工资不能代表职工

王东进说,国有企业是公有制,其工资由国家确定,工资构成和集体经济也不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被认为是全民的,它肯定是主人,工资就由国家确定,不用谈了。“但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

王东进说,近年来,部分国有企业的收益较以前增长了十几倍,但职工的工资增长却很慢,到底谁来代表职工的利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职工的工资差距太大,以前是6.5倍,现在已快扩大到17倍。职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比例太低,甚至低过了我国周边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王东进认为,国有企业中也要依靠职代会、工会来代表职工,协商确定工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做法,有利于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冯世良:春运高速公路应该免费

据冯世良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尝试春节期间收费公路限时免费。“这些免费政策固然值得鼓励,可是由于免费仅限于过节的两三天,此时早已过了返乡高峰,也不是返程高峰,而且这一时段车流也非常少,这样的公路免费实际上对缓解春运压力没有太大效果。”

冯世良表示:“如果春运期间,从节前返乡高峰到节后返程高峰时段,全国公路全部实现免费运营,将大大降低公路运输成本,减负效果明显。春运期间少收一些过路费,解决国人的春运焦虑,应当算是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本报记者李岷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