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底层冲动,不如顶层设计。国企需要消除的不仅仅是误解。从人大五次会议传出信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询问。
人大将专题询问国企改革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昌成
人大将专题询问国企改革发展
“现在把自己的养老金投入股市,我不会放心。”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对证监会主席表态力推地方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随后,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支招”:股市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风险很大,建议让养老金去投资国有垄断且有稳定盈利的企业,比如说石化、银行等。
貌似调侃的一句话,却表达了外界对“国企垄断”、“国企暴利”一种“近乎真理”的判断。而国资委始终如一的回应:这是对国企一种深深的、甚至有点妖魔化的误解。为此,国资委曾多次组织媒体记者走进央企,“以正视听”。
实际上,虽然与外界所期待的完全市场化变革距离还很远,但是国有企业的自我推动、自我进化的成效显而易见。无论是率先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社会责任必修课,还是消除管理短板、冲刺世界一流,国企一直在努力。
以社会责任为例。截至目前,已经有77家央企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同时,为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很多企业采用多种标准编制报告,引入利益相关方评价或第三方审验。2011年,依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GRIG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多种标准进行编制的报告同比增加73%。
而这一系列努力也得到了权威资讯机构的认可。3月1日,德勤在上海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石化、中国医药、中国铝业等大型国企风险管理表现突出报告显示在监管要求、适应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加强,管理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这些依旧无法消除公众的质疑。3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渝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振东痛批内地一些国企老总腐败堕落。“这些国企老总因其特殊身份,更容易避开党内监督和市场规则的约束,利用手中的经营自主权,借助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
著名的“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问题,那就一定会出问题。”巧合的是,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鲁向东因涉嫌经济问题,目前正协助司法机关调查。
此前,原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张春江、中国移动原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以及中国移动原数据部总经理、卓望控股CEO叶兵等多名高管均因涉嫌违纪先后接受调查。
这无疑再次激发了“底层”公众的怀疑“冲动”。尽管“十一五”期间,央企五年资产实现了翻番,收入、利润、税收逐年上升。然而,业界评论,国企改革巨大成就背后依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于:外界看到的更多是央企基于优势资源占有而获取的成功,而鲜有因为技术突破或产业链话语权控制为“国人”挣回的“面子”。
一个浅显的道理:竞争力来自竞争。两会前夕,一份世行发布的报告引发了一次热议。在该报告英文版中提到,国企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少数国企,这些国企盈利能力常得益于竞争少以及廉价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同时,不少国企财务状况欠佳。此外,国企的活力也不如私企。另外,国企与政府、银行之间关系密切,抑制了新兴私有企业进入市场,并减少市场竞争和创新。
清华大学发布的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即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报告称,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更大。
报告同时指出,旨在打破垄断、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的“新非公36条”,颁布至今已一年多,因为各个既得利益部门的相互推诿,成了一纸空文。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曾表示,“新36条”落实的效果一半取决于垄断央企。
显然,来自“顶层”央企的自我革命将能极大地促进自身的市场进化、市场的生态进化。清者自清,对于公众的认知而言,无论辩解具有怎样的理论高度,也终将苍白无力。对央企而言,重要的是,与其把话说对,不如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