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国资战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国资战略
 

2012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国企改革的正确道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锦

坚持国企改革的正确道路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国企改革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备受争议的境地。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报告在全国两会前所引发的反应,再次把这个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相当长时间,国有企业几乎总在受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则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在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则说还是私营经济有活力。

我们需要从更大更远的历史时空来理解、体察国企改革的过程,便可以对国企的困难多一分宽容;对国企面临的种种误解,多得到一分清醒。

国企面临的困难与种种误解,缘于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的任务是进行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私有制道路。这是国企改革的实质所在,也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议论必须始终坚持的信念。

国企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纵深度看,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从范围看,国企改革要服从于整个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从发展环境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从历史进程看,改革必然会引起原有利益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国企在经营利润分配上,正在被卷入“与民争利”的利益漩涡。究竟国家和企业各得多少,如何分配,就成为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放权让利中的利润留成,利改税和分税制中的利税合一和暂免交利,正在实施的收取国有资本收益,都是这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前些年国企不上缴利润是因为包袱过重,从2007年开始上缴的经营收益,从刚开始的5%和10%两档,上升10%和15%两档。国企上缴利润的变化,正好体现了国企改革的渐变过程。

同时还饱受争议的是资源“垄断”问题,国进民退问题。显然,这些舆论,有些是事出有据,有些是夸张,有些是问题正在解决,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公有与私有问题。

可以这样认为: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呈现的所有矛盾,本质上都是国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总是出在“国家”与“企业”在临界点“度”的把握上。国企一方面要承担国家的社会职能,一方面要追求企业的效率;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利益,一方面也有企业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要积累自己的利润,一方面要履行社会的责任……说到底,仍然是政府与企业关系问题,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走向市场问题。

归根结底,这是处在转型国家所面对的一个特殊“两元化”结构性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关键在于市场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相容,只有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起来。而如果鼓吹私有化,则是改变了这场改革的性质。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个是市场化问题,一个是私有化问题,市场化属于体制改革问题,私有化问题属于所有制改革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焦点,不同性质的问题。可是很多人包括很多理论家总是对不准焦点,有意或者无意间转移焦点,借用理论的力量,把市场化问题转变为所有制改革问题。把本来属于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硬是扯到“归谁所有”问题上去,对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常常借题发挥,屡屡发难,鼓动私营企业向国家核心资源领域提出要求。引导社会,恶化社会环境。也有很多的理论家被这种理论的设计牵动,采取正面反击方法,招致问题进一步恶化。理论问题必须以理论的武器来解决。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视野上弄清真相,对准焦点,明辨理论是非,收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方式。如果把改革理解为国有产权转变为私有产权的过程,势必背离了改革的本意。在现阶段,已经不能够再简单地沿用10多年前县以下国有企业“卖”小企业的办法。改革的方式需要一个转变,这就是在国有体制下依托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造,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公司改革。改革倾向是坚持走向市场的本意,而拒绝私有化的过程。

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俄罗斯当年在理论家与政治家合谋下,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都没有了,导致整个工业体系的垮掉。我们自己的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你可以给它除除锈,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也不能退出核心资源领域让私营经济去占领。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各种评论有如暴风骤雨,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大的政策措施始终没有变化,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变化,坚持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们国家保持了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和政策方针的连续性,允许国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无疑是对中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支撑与明确指引。

当然,任何研究都可能会把问题看得重一些,或是看得淡一些。世行报告引发的社会议论,是围绕国企定位而发。有人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国有经济所占比例,向自由市场过渡。有人则认为,这种药方的效果,推进私有化,将会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种种例证,说明央企改革的发展道路并不为人们清晰了解。我们有必要重申,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寻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而不是退回到私有制中去。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