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思想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思想者
 

2012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学家认为:多重矛盾的博弈,从根本上看,只有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农民工平等融入城市的问题,表面所呈现出的薪酬博弈和招工难问题才有可能得到逐步解决。

透视“工漂”与“用工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北江

透视“工漂”与“用工荒”

招工广告牌前乏人问津

是员工,都有价值。无论是临时工,还是长期工。

是尊重,就会产生力量。无论是老板对待员工,还是员工对待老板。

而如此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复杂化,出现悖论。

2012年2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文章。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中国企业家读后,神经受到了刺激。这根神经牵扯到自尊、牵扯到心理深处的担忧,也牵扯到对政府的希望。

《纽约时报》发文称:“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对于那些为了国家建设而付出的廉价劳工,并没有给予多少重视和福利。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

话说得非常明白,欠账30年了,难道还不该反省吗?而我们必须深刻问自己的是:这仅仅是挑战吗?

从事实和结果都不难看出,多少年来,农民工的名称一直是一个大家质疑的话题,但是,只有当市场出现报复性打击的时候,“用工荒”才逼迫企业主去想问题。但是,大多企业主盼望地方政府去解决这个“属于社会的历史问题”。他们的责任只是“农民干一天活我给一天钱”的临时概念。或许企业主也非常清楚,既然是临时工,他就没有义务为老板想着更加长远的事情,因为我也没有给予他们相关的权利。

由此,笔者想到旧中国的地主和资本家的雇佣关系里都有“打长工”和“打短工”之说,待遇也有所不同。地主家的“长工”因为表现积极、有理想与建设性,留在雇主家一辈子,甚至做了“掌门”接班人的例子很多。

为什么有这样的文化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双方都要解决长远的“供求关系”危机,双方都抓住了机遇。而“短工”只能望洋兴叹,随处漂泊。

企业家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亦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体现?

笔者认为,不同的企业家特点和企业特性各有不同。

前两年,国家一公布产业转移政策,很多西部企业家马上重视“长工”。四川在2001年初就调整“劳务输出政策”。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把本地农民工留住,而不是“介绍到外地去”。同时,他们发现了新“工漂”现象:3年时间,在7个城市、10个工地或者工厂干活。

员工漂泊的心需要驿站,漂泊的灵魂需要港湾。打工者的诉求绝不是前20年的“挣钱养家”。

年轻一代,需要固定工种提高职业水平;需要文化和体育生活来提升生命力;中年人则需要有组织来重视和帮助自己孩子的入学等人生大问题。

可以说,用工荒的十年,就是这些问题日益突出的十年。可喜的是,依然有企业家、研究者看到了问题并找到了好的方法。

一、重视“工漂用脚投票”现象。

上海某企业经理说,工人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对待企业了,“高兴就干,不高兴就走”。与其去求,还不如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升级管理,提升核心技术,固定员工,达到99%员工在第二年回到企业。

二、加大对“工漂”人员的心理和技术培训。

浙江某造船企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的生活基本要求,同时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推动”,加大技术培训,给予“安定安心”的基本保障。

三、政府部门加大人口“二次红利”的研究力度,重心由“数量型”变为“质量型”,彻底解决“用工大迁移”现象。

各地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双重用工荒”问题。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鸽所言,“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走向结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一样,都要面临农民工刚性工资增长需求与企业成本考量之间的矛盾。”

2012年2月初,笔者与山东企业家和某位领导干部交流时得出结论:很多大企业和企业领导对待农民工的态度还是20年的意识。“工漂”干的活是企业最苦的、最累的,也是本企业员工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去做的。用更多的“工漂”去做,可以不给保险、不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甚至想都不要想企业的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需要他们参加。目的很简单,节约成本。

事实上,你“节约了这个”也就“积攒了那个”。短视企业命运也难以长久。

多年的事实分析发现,大企业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暂缓企业用工难问题”,但是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建筑企业就显出了大矛盾和大问题:“谁是你真正的员工,可以为你长远工作?可以跟老板一心一意?”

年年全国“两会”时期出现媒体大讨论“用工荒”话题,以至于今天的美国媒体都直接发表评论说:“中国的用工荒势必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字中我们读出了鼓励中国“增强竞争优势”的观点,也读出了一种心态: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如果说,这个评论是从一个更加积极的角度说问题的话,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就更应该积极的拿出办法来。

可是,中国的企业主有多少是可以读明白“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呢?

笔者综合多数人观点,供给企业家们参考:

法律工作者提议:人才是最重要的。

廉价劳工是因为没有多少福利所以才廉价。既然模式遭受了挑战,企业主就要用心去思考未来用工方式。长远的计划是未来的必须。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心理关系要疏通,权利义务意识要增强,在行业里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

经济学家们建议:目前中国用工形式是,走出去的企业要用工,拉动内需的企业要用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力量”。但是,企业家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给予农民工以平等和尊严”才是企业大爱的使命。只要你用一个“农民工”,都要除掉“临时工”思想。很多上万名员工的大国有企业已经做到了给予上百个农民工“安排廉价出租房”,待遇跟正式员工一致。他们是榜样。

社会学家认为:多重矛盾的博弈,从根本上看,只有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农民工平等融入城市的问题,表面所呈现出的薪酬博弈和招工难问题才有可能得到逐步解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