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区域经济
 

2012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三角”产业同质化背后:是竞争还是合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中三角”产业同质化背后:是竞争还是合作?

2月10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透露,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促成在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物流建设上的投入,预计总投资达14956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完成11469亿元。

1+1+1>3吗?在数学领域中,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中部,“中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却真实地诠释了该命题的正确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三地交流合作日渐频繁,为今天的三省崛起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8+1城市圈,更是已在各省形成集群效应,成为三省各自的经济增长引擎。

“中三角”助推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如何提速?区域内合作是否是唯一的选择?

有专家分析认为,南昌紧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个经济最活跃地区;而长沙是一座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武汉则是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共存;“中三角”一旦形成,中部崛起必将加速。

2月10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上,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代表三省省政府签订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举意味着,湘鄂赣三省“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夺取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的构想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中三角区域内人口总量9000多万,经济总量2.5万亿元,可以想象,一旦三省强强联手,就可以找到最佳的发展模式,显现出1+1+1大于3的效应,那时将惠及近亿民众。

这一新的“增长极”涉及21.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9000多万的人口,包括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和江西的环鄱阳湖经济圈。

据会议透露,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促成在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物流建设上的投入,预计总投资达14956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完成11469亿元。

“从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条件、有能力建设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第四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同处全国城市群体系的顶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对媒体表示。

各省的战略规划,显现出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的决心与思维。然而,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这种各省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式的发展模式,备受行政区划限制,中部六省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谢奉军认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以行政区划为界,过于明晰的区划限制,反而会对经济的开放性交流造成壁垒,打破行政限制,构建大区域的协作联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的“哥德巴赫猜想”

生态和经济的统一,是一个世界命题,也是一个世界难题。

从国内战略背景来看,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发展为国民收入处于中等偏上的工业主导国家,并正在向高等收入国家大踏步迈进,然而,在这样艰难转型的过程中,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却面临了工业发达国家同样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制约等问题,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传统工业化模式难以为继。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带来生态污染,生态与经济如何并举堪称世界性“疑难杂症”,要做大规模、打造“中三角”经济圈,涉及的首要问题是生态与经济如何共存?

有媒体评价,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须走一条生态在前、经济在后的道路,“中三角”经济圈把生态和经济这两大命题统一在一个发展过程中,融合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开发里,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探索生态经济平衡发展的模式,这种难度不亚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事实上,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会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安全与发展。如果保护不当,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有专家表示,“中三角”内城市群体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

为此,推动拥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内的“中三角”经济圈,恰恰可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长江中游之城市集群内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同样肩负着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的重任。

据了解,“中三角”经济圈其顶层设计就是要贯穿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政策、产业、项目等方面做出安排。

“湖南、湖北、江西的两型社会、生态经济探索已走在了前列,将为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个示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勇认为,着眼未来,三省要团结协作、整体一致,互商互量,做好产业布局。

合作背后的博弈

“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鄂湘赣三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魏后凯在研究报告中直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短板。

资料显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远远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2010年,其工业化率只有44.1%,仅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持平;除武汉城市圈外,其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

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还处在交通基础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的“探索式合作”阶段。而合作中最关键的产业分工协作,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展开。

截至目前,在湘鄂赣三省高层会商武汉的背后,其市场竞争从未间断。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对汽车行业而言,目前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变化,其实,“中三角”的合作可能对新兴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更大一些。

该人士认为,竞争并不是坏事,而是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的规律,如果赣湘鄂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破除区域保护政策,可能对整体产业布局会更好。

此外,有专家指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层次较低,链条较短、配套能力不足成为“中三角”更大的障碍。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266亿元、8929.8亿元和6202.7亿元,工业化率均在41.1%到46.8%之间。魏后凯认为,三大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中期。因此在各自的产业布局上,差异化不足。

实际上,由于三省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似,各城市功能定位大体相近,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

在会商现场,一位江西省政府官员直言:“在招商引资中如何平衡各省产业分工,绝非易事。”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武汉东湖开发区是国内重要的光电子生产基地之一,号称“中国光谷”,但江西近年也在大力兴建以LED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园。

对此,一位湖北省政府李姓官员告诉记者,各个省市都有不同的区情,各自确定各自的发展重点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激励和竞争也是可以理解的,重点要放在三省合作的基础上,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竞争、相互推进的机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