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账大片激活中国电影工业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使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等资源
中美就引进电影等相关问题达成新协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
中美就引进电影等相关问题达成新协议分账大片激活中国电影工业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使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等资源
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美国当地时间2月17日,中国与美国已经就电影文化发展和电影技术交流等相关问题达成了部分协议。
协议内容是,一是在内地每年引进20部分账形式(即美国电影公司和内地发行公司分享影片发行利润)基础上,每年会再引进14部3D或者IMAX形式的电影;二是美国片方的分账比例由过去的13%将增加到25%;三是引进分账大片的公司除了中影和华夏两家国有企业外,将增加一些民营公司。“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协议”像块石头般在中国电影市场这潭水中不仅引起了巨响,并且泛起了硕大的涟漪。
新政“波澜”
2月23日,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许波博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协议还是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总体票房收入的飞涨。在为市民带来视觉观感,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对中国电影产业将是一次重大提升,无论在技术、制作,还是在运作等方面都会带来全新的革命。”
许波称,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分账比例由过去的13%将增加到25%这条,拿《阿凡达》为例,在中国取得了1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按照新的分账比例计算,美国片方的收益将从1.69亿提高到3.25亿元人民币。
外媒对美国的电影产业前景一片看好。据美国媒体分析称,此项协议的通过将会为美国电影产业带来每年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增长。在分账比例提高12%以后,每一部好莱坞电影有望在中国多获得2000万—4000万美元的票房提成。
事实上,外媒的分析是有依据可寻。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进口片票房达到60.84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46.39%。排名前5的进口片总票房是国产片总票房的1.51倍,其中美国分账大片票房超49.1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37%。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带来大陆票房总量进一步显著增长、进口片市场份额上升、中美合资片大幅增加,具备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民营发行公司、一流的大陆电影制片公司将受益于此,但大多缺乏竞争力的内地电影制片公司、中影和华夏的进口片发行业务将受到负面影响。
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殊荣的著名导演何平,在自己的微博中写到,“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使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的新资源,表面看美国是最大受益者,其实共赢,过去中国反对好莱坞大公司在中国开店经营,不光是从保护国产影片出发,更多的是防范意识形态的输入。中国要想走出去必然要打开自家的门。”
业内期盼“马太效应”
“无论是‘狼’还是‘鲇鱼法则’,更为确切的还是‘马太效应’。”一位不愿具名的影评人对记者说。
值得关注的是,协议签订当日,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老板杰弗瑞·卡森伯格也宣布将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在上海建立合资公司东方梦工厂影视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由中方控股55%,美方持股45%,首轮投资将达3.3亿美元。
同时,杰弗瑞·卡森伯格表示,“东方梦工厂”将以自营及与相关伙伴合作的形式,进行动画影视制作、版权发行、衍生产品、演艺娱乐、数码游戏、主题乐园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早在2000年,中国政府就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但规定外资在控股方面不得超过49%,以保证中资的控股地位,虽然有这样的限制,但也阻挡不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希望绝对控股,就是希望掌握经营权和运营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技术和理念运用于中国市场。”
但据《中国企业报》记者观察,对引进美国电影进入到中国市场激起的探讨,远没有一些媒体预测的大,事实上,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导演,还是影评人,或是业内分析师,意见还是较为一致的:引进美国的大制作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不会受太大冲击,大制作不等于高票房,不等于国产电影无市场。
在去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总投资才890万元人民币的小制作影片来说,实现了3.5亿元的票房,无疑是在告诫中国电影市场,只要抓住观众的视觉味蕾,不是美国大片也可以扬眉吐气。
民生证券行业分析师李锋认为,引进片规模增加短期内冲击不大,长期促整体质量向上。更多的引进片及更强的宣传将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或为影院带来更多营收,进而利好在影院建设方面具有布局的公司。
长期来看,更多的优质引进片强化竞争,或促进内地制片商改进制作水平,拓宽思路与创意,通过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及自身竞争力,最终通过提升竞争力来获取更多的票房收入。
中国电影行业新革命
每年将引进34部美国影片,也就意味着,每月将有近3部影片出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
引进美国电影数量的增加,将加剧国内电影竞争,粗制滥造的电影更难以生存,对国内电影制片方形成压力,长期有利于国产电影质量的提升。
在文化产业这个集群行业中,电影被看做是商业模式最成熟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面对新政,这表明电影行业拥有进一步开放的能力,中国也正用电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表明向世界开放的决心。
“电影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圳中影国际影城负责人丁建峰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此前,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报告中显示,“届时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如此大的空间,电影市场势必沸腾。新政对配额提升虽将推动票房增长,国产影片面临的挑战将加大,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拥有良好内容制作能力的电影制片商欢呼雀跃的同时,民营企业将有望在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对于终端院线、影院来说,更是一个利好消息。
根据广电总局今年一月份的通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电影银幕总共有9200多块。
但这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国庞大的观影人群。与美国、日本等地的人均比例相比较,中国的院线市场可想而知。
“全球排名前20的电影在我国一般引进的比例超过70%,加之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总体票房35%左右的增速,即使提升50%的引进比例也不会对国产电影票房产生极大的挤压效应。另外,更多的引进片及更强的宣传将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或为影院带来更多营收,进而利好在影院建设方面具有布局的公司。”华宝证券的文化传媒行业分析师吴炳华在他的报告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