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税负之重 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税负之重 观点
 

2012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高税负根源

来源:中国企业报  

破解高税负根源

(上接第十版)

而个人所得税的浮动率,也历经一个较高的发展高峰。由于长期保持800元的超低免税额,就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增长率,大大快于个人工资总收入的增长率。2003年之前,个税浮动率高达3.63,2003年之后随着几次税率调整,才回归到1.25的较正常水平。

由此看来,在经济自然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和增值税、营业税相比,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为税收总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更快更多的贡献。而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企业和个人都承担了较大的税负压力。

税负增长背后的国进民退

在所有税种之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占据较大比重。1994年税制改革尤其是1997年之后,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三类主要税种,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75%。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中,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7%。因此,要造成高税负的根源,也必须对增值税等主要税种的快速增长进行分析。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此前的评比,中国的综合税率水平在全球排第27位,属于税率较重的国家。基本税率为17%的生产型增值税,折合为消费型增值税后税率约为23%,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0%以下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经营利润也有稳定增长,相应的,增值税征收总额也有较快增长。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政策在改革试点之前,对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实行了不同的税收待遇,因而纳税人规模的变化,也就导致了企业增值税负担的相应变化。而持续多年的国进民退,也给税收的整体变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王剑锋博士的研究结果,十几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一直处于政府主导、大中型企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的转型过程。从1998年到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所占比重,从57.1%上升到了97.3%,这说明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趋势。

由于规模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其增值税监管、征收也就相应取得了较快发展。而逐渐萎缩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就相应地无法获取正常的发展空间。

而税负过高的营业税,也弊端重重。由于环节中的重复征税、增值税和营业所的抵扣限制,造成了企业也背负着较高的营业税负水平。更何况营业税是地方政府唯一的主体税种,必然成为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财政来源,势必造成该税种的过度负担。

严重透支的征税空间

持续多年的税收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失衡。大部分生产财富和利润积累都被政府所征收,社会再生产就相应受到限制。数据显示,历年来的税收增长幅度,都远远超过GDP增长幅度。2011年全国税收增长幅度为22.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同比增长15.0%、22.6%,与上年增速持平;但企业所得税增长30.5%,个人所得税增长25.2%,增幅依然居高不下。

实际上,依照1994年宏观经济状况而制定的税收制度和税率水平,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历年高速增长的税收收入,建立在逐步见顶、严重透支的税收“实征率”上,已经将未来征税的可余空间全部挤压殆尽。

1994年时,税务机关征税水平较低,如增值税的征收率仅仅在50%左右,所以按照制定的高税率,社会依然存有经营利润。而时至今日,增值税的征收率已经高达90%以上。

在这十几年内,税务机关有过多次的强化管理,加大了重点税种的征收力度。比如1996年时,税务部门将百万面额的增值税发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1999年将十万元面额的发票纳入系统;而到了2002了,由于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全部增值税发票都纳入了统一的防伪税控平台。

但由此带来的矛盾却是,按照1994年相对宽松的征税环境和低征收水平下而制定的高税率,尚能给予社会和企业以部分利润;而依照同样税率进行严格的征收管理,已经严重侵蚀了社会和企业应有的利润留存。

由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税收之外,还有各种预算外收入和表外收入,就大大提高了大口径下的宏观税负水平。而地方政府出于投资和GDP增长的冲动,都有滋生过度征税和恶性征税的冲动可能。

目前,我国沿用税收指令性计划,而又依靠简单的基数法来制定税收计划的增长幅度。这种情况下,征收计划很可能和经济发展状况发生脱节,而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出现困境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中央政府规范地方税收管理失控行为,不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格局的话,超额征税和极限征税的行为依然会存在。甚至在未来地方政府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还可能出现竞争式的违法征税。

2012年,将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税收制定改革共举共存的一年。目前的税收制度的改革反向,只能是继续推进减税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多的再生产利润,继续推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改革试点,并适当对税目作增减的调整。将多环节重复征税的弊端去除,实现资金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顺畅流通,才能使得广大中小企业获得新生活力,实现宏观经济的顺利转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