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评论
 

2012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愿闻温州人收购中国的银行——三十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思贤

愿闻温州人收购中国的银行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于24日至25日在河南省考察金融工作时表示,要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努力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

在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一次强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领域。近年来这样内容的讲话很多,只是最近较为集中而已。

不久前,温州商人林春平6000万美元买下大西洋银行,后来更名为新汇丰银行。据说,先前这家银行价值4亿美元。这则新闻很有价值,不过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林春平只花了6000万美元就当上了银行家。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中国发生的只能像吴英那样偷偷摸摸的非法集资者。

温州人是很聪明的,他们早就有办银行的想法。在此前的10年,温州民间资本在内向国务院申办成立华侨银行,在外选择意大利尝试成立欧联华人银行,均告失利。为了当上银行家,不少人非法揽储甚至办起了“地下钱庄”。

这个林春平在温州有没有想过办钱庄,不得而知。其实,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只花了6000万美元,这并不算是天文数字。就在温州,拥有这种资金实力的老板也不乏其人。为了让手中的钱增值,温州的商人炒房、炒股、炒黄金,甚至违法经营地下钱庄。据专家估算,仅温州“地下钱庄”的经营规模就数以千亿计。而这个林春平不似吴英等人愚笨,终于越过太平洋做起“橘生淮南则为橘”的美事。

其实,中国这块土地是非常需要民间银行的。民企有大量的资本缺乏投资的渠道,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政府一再要求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在信贷上向小微企业倾斜,但由于向民营小微企业的贷款效率低、风险大,政策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如果有了“门当户对”的民营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虽然2005年“非公经济36条”以及2010年的“新36条”等很多中央文件都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行业,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限制的条件太多,从而形成“玻璃门”现象,使得林春平在中国办不起银行来。

其实,中国土地上并不缺少办银行的,比如银行央企、地方政府、地方国资等形形色色的垄断资本和产业资本。2010年3月,中国移动以398亿元收购浦发银行22亿新股,成为浦发第二大股东,堪称其中的杰作。

无独有偶,一批制造业央企以及当地的政府投资平台,纷纷大手笔入股城商行。2011年底,大唐集团斥资14.1亿入股富滇银行,成为富滇银行并列第一大股东。

大家现在都知道银行是个金娃娃。地方政府也想方设法要攥在自己手里,一些实业企业也想把这个作为产业金融混合发展的跳板。只是政策上不支持民间办银行而已。

国务院日前表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市政等关键领域。其中,金融领域更是吸引了民间资本的注意力。对于各地方政府,一方面存在支持发展民间融资、盘活当地民营经济的意愿;另一方面又担心由此滋生金融风险难以控制。在此矛盾之间,民间银行便不让办了,只是小额贷款之类的假银行罢了。

去年年中,温州爆发民间融资难题,实际上是民间资本的金融投资渠道不畅引发的,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民间资本的“堰塞湖”的难题。从温州事件的爆发反映出,如何疏通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服务经济的作用,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宽民资进入垄断领域,不仅可以疏导当前汹涌澎湃而又没有投资方向的巨大民间资金,避免这些民间资金横冲直撞、惹是生非,又可以逐步打破垄断领域,尝试性推动垄断行业改革。鼓励民间银行出现,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现在,林春平终于“破冰”了,但却是在国外破的冰,是拿中国人的钱为美国人服务。这是林春平本人所不情愿的,也是其他国人所不乐见的。如果这种做法更多地被复制,还会造成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当然是进一步开放国内的金融业,让民间资本家在国内实现做银行家的梦想。

温州商人收购美国银行也许能倒逼着国内金融业打破垄断。“非公经济新36条”的实施细则可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不知道能不能把民间银行这一条写进去。也许,更多像林春平这样的民间银行家能在国内涌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