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1版: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1版            空间
 

2012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建筑美学遇到功能主义

打着功能主义的幌旗,披着“维修性拆除”的外衣,并不能遮掩房地产企业赤裸裸的利益追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艳蕊

打着功能主义的幌旗,披着“维修性拆除”的外衣,并不能遮掩房地产企业赤裸裸的利益追求当建筑美学遇到功能主义

融合建筑美学与功能主义,在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是房地产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而东城区文化委随后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至此,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又曝出重庆的蒋介石行营也被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原貌复建行营。

历史与利益,对决还是融合?

不管保护还是维修,拆除,本身就意味着历史的湮灭。即使原址重建,恢复的,也不过是个“二手货”,就像“赝品”再好也不是古玩,更无法代表历史。如果,建筑不是因为历史重感的镶嵌,还存留多少传承的价值?失去了传承历史价值建筑的城市,还剩余多少深厚的沉淀?如果,历史不是毁于战火,而是灭于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继往开来的时代,该如何启齿,因为我们的一己私利,而只给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伪证”?

每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背后,都蕴含着丰富内敛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代表文化,而文化演绎着国家。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却已怀鄙弃厌恶心理……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满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

这是80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一篇文章。不幸的是,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被文物工作者视为珍宝的建筑都牺牲在“改善”的旗帜下,包括承载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仅以北京为例,1998年是康有为的粤东新馆被拆除,2000年是赵紫宸的故居,2005年轮到了曹雪芹故居,2006年是唐绍仪故居,今天又是梁林的故居……

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难道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重新缔造“中国特色”?难怪有微博这样调侃:何为中国特色?答:保护性拆除、礼节性受贿、休假性治疗、试探性自杀、轻度性追尾、合约性宰客、政策性调控、保护性销毁、政策性提价、钓鱼性执法、临时性员工……普遍性无耻。

在这一系列各种前提下的“拆除”事件中,还有一个我们不应忽略的主体,无论是“梁林故居”的悲惨命运还是蒋介石行营的生死未卜,其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驱使的“功能主义”理念在作怪。开发商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开发商明显处于被道德批判的位置,但表现出只是服从政府管理的强硬态度,同时以各种商业利益诱惑政府。

据此有人呼吁,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从改变大家的审美观开始。

当下与未来,中国建筑的空间在哪里?

与历史承继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建筑设计业和建材行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发展空间将全部被历史所占据,这其实是两个并不矛盾的命题。

在城市发展的车轮之下,每年已经有很多文化遗产被碾碎夷为平地。面对“疯狂”的发展狂想曲,冷静下来,应该理智地思考:一座城市除了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积蓄的内涵和深度究竟还剩下多少?

一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以多么金碧辉煌的高楼作为尺度,也并不是靠物质上的满足作为依据,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精神领域的富足。当我们面对这种后现代大都市的空虚之时,再去悔悟当初的唐突与莽撞俨然为时已晚。还有一句不得不说的忠告,我们可以复制一种空洞的自我满足,却永远复制不了历史饱满的魂魄。

保护好历史,让历史凸显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这才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社会价值,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之所以“梁林故居”被拆引起那么多反响,还不只是此建筑物的价值问题,更重要也可能是唤起了人们对主人当年所提出的建筑理念的记忆。

很多人还记得,当年梁思成所提出的“保护故都,城外建城”的提议。如果当年按此另外建设一个新北京城,眼下的所有“拆除问题”可能都会避免。

所以,让我们重拾这种思路,在建立全新功能性城市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将是建筑设计业的一个全新空间。

21世纪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人士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那么21世纪建筑师的职能者说建筑设计的行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将会怎样变化?社会状况又将如何变化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城市、建筑和人居环境等相关方面来思考。而基于我国目前的建筑现状,尤其是很多大中城市明亮的玻璃幕墙成了代表高档与尊贵的建筑“时尚”,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竞相模仿的流行“时装”,但是这种建筑不仅不环保,而且非常浪费能源。

面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未来版诺亚方舟”。但科学告诉我们:一艘船解决不了人类共同的危机。

那么,真正的未来方舟工程(Fu-tureArkProject),到底怎样实现呢?

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其目的是让世界的运转更加智能化。与此同时,“智慧地球”的举措,也让人们对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政府对于关键信息的控制等等问题产生质疑。皇明太阳能首次发布了“微排地球”战略,同时,皇明太阳谷的建筑设计,也对新式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功能主义与建筑美学的完全结合,已经成为当下与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功能主义与建筑美学完美结合,是悖论还是必然?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芝加哥学派,为的是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解决高密度集中人口的居住与工作场合问题。在现代建筑结构和技术已经具备的前提下,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开始在芝加哥广泛使用。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最先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为了发展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典型形式,沙利文作为建筑师,规定了这种建筑类型在功能上和形式上的特征。“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有一种形式,一种外部的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互相区别开来。”因此,导致他对建筑的结论,就是要给予每个建筑物都有适合的和不错误的形式,这才是建筑创作的目的。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形式永远随从功能,这是规律”。他否定建筑设计采用固定的“格式”,否定那些毫无意义的纯粹的“古典外衣”。他认为一座建筑应该是从内而外的设计,建筑形式的美是其内部结构的必然反映;这与当时正流行的复古主义按传统的历史样式设计、不考虑功能特点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种设计方法也更具理性和科学性。此时的建筑艺术美直接反映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也是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的积极拥护者和倡导者,他的两座重要建筑———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的办公楼“都清楚地表明重点放在功能上面,这正是新建筑的特点”。在设计包豪斯校舍中,格罗皮乌斯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把对建筑功能的分析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基础,按照各部分的功能需要和相互关系定出它们的位置,决定其体型;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功能美学主义打破常规,使建筑美学与建筑功能完美结合,是对常规建筑形态的一种挑战,功能化概念的提出必将改变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应该是建筑全部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不仅讲求建筑外形的美观、独特性,还配以相应功能装饰。

然而,国家绿色建材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却认为,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有的只是一些示范性的建筑,因此,对建筑材料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要求。从功能主义角度来看,刘长发向记者介绍,从低能耗到零能耗,再到负能耗,新能源绿色建筑是未来理想化的全新追求,也将会更人性化。

当然,新型建筑的建筑方式上也应该转型升级,刘长发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绿色建材课题组通过大量考研、论证,已制定出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上报国务院、发改委,力主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即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来建造房屋,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生产方式。

针对大量性建造的房屋及其产品实现建筑部件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使之成为定型的工业产品或生产方式。那时,房屋的建筑就只是一个设计和组合安装的过程,而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已经加工好的半成品,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空间正在此。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