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永棠
责任意识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环节,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在难题面前,是改中求进,争取新成绩?还是回避矛盾,求个四平八稳?这考验着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改革智慧。通过对江西省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采访,笔者深刻感受到,国企改革中,官员肩负着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公,以人为本,权力才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越是到改革后期,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就会越发艰巨。我国因国有企业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地位之重、影响之大,故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江西又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尤其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江西省委、省政府仍作出了“两年基本完成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壮士断腕”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全省非工口7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1771户企业完成改制,占企业总户数的99.3%,安置在职职工34.6万人……如此魄力与气概,彰显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改革锐气与发展智慧,充分体现了江西省领导对江西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执政情怀。
江西属于老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众所周知,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牵动人员多,解决起来往往非常困难。但是,江西省领导并没有回避矛盾与问题。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国企改革是绕不过的一道坎,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不躲避困难。
据了解,在这场涉及40多万职工切身利益的国企改革中,在全面推进以来至今的3年半时间内,保持了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没有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改革需要成本,这是许多国人常常念叨的一句“名言”。诚如所言,一开始,江西许多人希望由省财政拿出钱来承担改革成本,但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苏荣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如果不能解决资金问题,改制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怎么来解决资金呢?巧干出生产力。江西领导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采取由政府收储土地的办法,让改制资金有了保障。
以往国企改制的经验教训显示,改革必须有重点地推进,不能什么都抓、什么都管。在这一轮改革中,江西将需要攻坚的95户已批准的破产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对于那些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则属于转换机制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内部机制问题,采取由企业自己解决,政府不要去管的方法。有重点地推进,已经成为江西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苏荣提醒说,企业应由企业家去办,不能由政治家来办,党委和政府不要干涉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
在这一轮改革中,江西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企业不同情况,采取整体上市、产权多元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和整体出让等多种改革方式推进。尤其是把推进国企改革与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同建设创新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江西积极引进有产品、有市场、有技术、有实力的大财团、大集团,实行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不搞“零出售”,必须先解决现存问题,解除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卸掉债务包袱之后,再谈合资合作,以免留下后遗症。有目的性的改革使江西国企焕发了新的生机。
江西省国企突破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国有企业受制的瓶颈,在一个欠发达省份里稳步走出了一条既适合省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发展之路,江西省国资委科学运用宏调战略,在监督、管理、盘活江西国有资产上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
江西国企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应以明确责任作为前提。离开责任搞改革,改革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意义。我们应清醒而又深刻地认识到,党委、政府所担负的责任,既是正确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一个地区科学发展与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