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商业·管理
 

2012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农民工薪酬困局

专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

专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破解农民工薪酬困局

肖金成

2012年的春节渐行渐远,当喧嚣的气氛沉淀下来,能够留存下来的最为清晰和深刻的记忆还是蔚为壮观的春运浪潮。有人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寻根、恋家;也有人说,春运的主体是农民工,春节期间势如洪流的农民工返乡潮只是在无言地告诉人们,城市对众多农民工依然陌生,他们依然将自己的根定位在遥远的农村。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1995年就写有《农民进城的正负效应分析》报告,对这一课题研究颇深。近日,记者就农民工话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农民工尴尬的身份界定

《中国企业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产品外销不畅,东莞众多企业裁员减亏,大批农民工在城市无法立足、纷纷返乡。2009年,经济回暖,当地企业又因为短缺劳动力而四处招工。农民工就像潮汐,来得快退得猛。请问,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到底是什么角色呢?

肖金成:工业化催生出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大潮,这不是中国的特色,早期的英国、美国,后来的拉美、东亚四小龙都是这样。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职业上发生了转换,可是却没有获得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制度性安排,缺乏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成了“农民+工人”。如你所看到的,当经济繁荣时,企业能够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农民工背井离乡、撇妻离子,吃住在工厂进行打拼。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成为企业甩包袱的最直接对象,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上寻找依靠。可以这么说,在城市打拼的过程中,农民工被置于一个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困境中: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力被城市雇主使用,可是他们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劳动力维持和更新)是和城市分离的,很大一部分要依赖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高度分离的。

人口红利主体没有收获红利

《中国企业报》:有人认为,虽然许多农民工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根定位在农村;虽然中国农民工和中国企业的关系实在不够紧密,但作为中国人口红利的主体,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既然农民工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大批人没有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呢?

肖金成: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单从中国农民工和中国企业的雇佣关系寻找原因,就是薪酬过低。在中国,吸纳农民工的企业多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本身就不高。农民工作为中国人口红利的主体,又曾经在很长时间内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沦为廉价劳动力也就不足为怪。

具体而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外向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其间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低,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却是农民工在付出很多代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工资低,农民工的孩子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成为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由于工资低,农民工成了游离在家庭之外的人,无法享受到健全家庭的幸福。更为可惜的是,在农民工付出代价的同时,中国城市化的机遇也擦肩而过。

《中国企业报》:农民工的薪酬问题对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据了解,重庆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个别地方高校要求一些农村学生将户口落到城市,结果是这种“被城市化”的做法遭到一些农村学生的抵制。所以,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缓慢的原因是不是跟人们的观念有关?

肖金成:我认为,农民工的收入分配问题很不合理,尤其是第一次分配不合理。第一次分配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其中,劳动的主体是农民工。

农民只身到城里打工,家属和子女留在老家,并非他们不想生活在城里,实属无奈之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充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报酬增长极为缓慢,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一直保持在过低的水平。据了解,同样辛苦的工作,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普遍要比务工地社会平均工资低很多。

马克思曾经分析过,工人的报酬不仅包括工人个人的消费及提高自身能力的费用,还应包括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这部分费用是在城市的生活支出而非在农村的生活支出。(下转第二十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