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金融
 

2012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地方融资平台“绑架”国家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胡笛

警惕地方融资平台“绑架”国家经济

地方融资平台还债高峰渐至,各级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自去年以来,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千亿贷款违约等案例频频爆发,触目惊心。面对濒临“垮台”的地方融资平台,着急的是各级政府,受惊的是银行,真正痛心的是老百姓。一旦引爆地方债务这颗炸弹,最终买单的恐怕还是中央财政。

博弈的各方关系与各种版本的统计数据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地方融资平台虽然是最近几年才蓬勃发展,但是其实质与中国分税分级的现行财政制度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的分税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让国家得以从宏观层面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力被分税制度大大削弱,办起事来资金更加吃紧。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压榨着地方政府不多的税收留存,逼迫着地方政府纷纷绞尽脑汁寻找财源。

由于现行的分税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省与省级以下财政的分配问题,导致中央财政充足,省级财政平稳,到市级财政就开始紧张,地市一级政府就把县乡财政税收“统管”,从而使得县乡一级的财政力量被大大削弱,许多公共产品到县、乡一级就无法正常提供。这就导致了在财政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

一些本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投入的医疗保障支出、兴修水利支出、公路建设支出等都由县级财政承担。此外,收入比重下降和支出比重增加的逆向变化给地方财政支出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地方各级财政日益困难。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为了抵御这波风暴的冲击,保持较快的增长,出手4万亿的投资,其中的3万亿由各级政府设法承担,而地方政府的钱从何来?答案就在地方融资平台上。

地方融资平台虽然名义上都由当地政府作为后盾,但是实质上不少地方融资平台的设立和运作都不规范,包括资本金来源、资产的组成以及贷款的使用很多都不符合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到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越地方的融资平台,运作越不规范,潜在风险也越大。

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往往同时利用好几个地方融资平台从不同的银行取得贷款。由于缺乏资金借贷和使用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这种“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使得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情况纷繁复杂,反映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混乱局面。

据悉,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总量数据总是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而且不同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别不可小觑,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相信哪个是好。银监会与央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统计口径一直存在差异,两者相差近5万亿元。在地方核查的时候,部分银行对现金流计算口径理解有误,甚至将没有办理土地所有权证的土地收入返还计入现金流收入。

此外,不少地方融资平台还虚报注册资本金数额、资产变现能力和债务总量。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审计厅的报告显示,该省近200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中,有1/3存在注册资本不实的问题。85%的融资平台公司的收入还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偿债能力极低。还有一些平台公司存在通过重复立项套取贷款、利用其它单位贷款或者擅自改变债券资金用途的情况。

地方建设千疮百孔银行坏账风险加剧

曾经的刺激计划和信贷敞口鼓励了多少地方政府撩起袖子搞建设。然而,大规模的项目上马使得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仅靠财政收入难以支付高额负债所产生的利息。而地方项目未来的可持续性才更令人担忧。融资渠道的收缩和平台政策的调控使得地方融资立刻陷入困境。当初争先恐后开工的各种项目面临的是贷款来源的封口。在地方上,数量众多的已开工项目就像大海里被抽干了水的鱼儿,面临着衰竭的危险。一摊子“烂尾”的项目不仅让借来的贷款归还遥遥无期,更是将地方建设伤害得千疮百孔。拆也不是,建也不是的开工项目困扰着各级地方政府。

一方面,居高不下的负债率质问着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信贷还在高速扩张,其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信贷违约风险。不少地方融资平台都存在违规担保的现象,更是有着项目投资难以收回成本的风险,可能会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骤升。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高峰期的即将到来,地方政府将面临严峻还款压力,而同时,这也将直接或间接地传导至银行贷款资产,甚至直接由银行来承担最后风险。

中国特色的财政体制在于中央把控了绝大多数资源,包括连年高于GDP增速的财政收入、庞大的国企资产和国有土地、行政把控的经济动员能力等等。中央政府对此轮地方债危局有逃脱不了的干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实际上承担着无限责任,由财政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压力,会由基层政府向上层层传递,压力最终势必汇聚到中央政府。没有人相信中央政府面对地方债的重重困境只会袖手旁观。

从国际经验看,地方政府,特别是大的省、市债务违约风险往往会演化为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金融恐慌。为防止事态恶化,损害国家债信,中央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救助。被救助的地方政府将部分或者全部债务成本成功转嫁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债务最终或者通过财政上担保资产变现清偿,或者通过资产剥离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或者发行票据,制造通货膨胀来化解。实际上不管地方债结局如何,没有悬念的是国家财政最后兜底。

地方融资平台乍看上去是地方政府脱离实际、盲目借贷,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目前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不可持续的国家发展大计。各级政府蛮打蛮干,出了问题国家买单,这样的不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老百姓不想看到的灾难,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探讨如何根除地方融资平台市场风险,推进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让各级政府有饭吃、有歌唱,不激进、不滞后,换祖国各级疆土以碧水蓝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