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2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存准率下调提振中小企业信心

银行今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释放约40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未来仍有下调空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银行今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释放约40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未来仍有下调空间存准率下调提振中小企业信心

历来,中小企业都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看作融资的“紧箍咒”。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对企业来讲是再好不过了。”来自山东淄博的张老板在当地经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模具厂,他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希望今年能及时、顺利地从银行贷到资金。”

这是今年以来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下调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春节之后企业投资、信贷需求逐渐恢复正常,央行此次下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意在进一步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缓解当前市场资金紧张压力。

粗略估算,此次下调后,可一次性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000亿元。

“此次下调在意料之中。”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邓燕飞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紧跟着要有政策配套支持,通过政策渠道让中小企业真正获益,不然有可能最终还是流向了房地产。

仍有下调空间

对于此次下调,经济学家均表示“并不意外”。这在央行前几日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有所体现。

2月15日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中国第四季度外汇占款出现阶段性减少,这对流动性供应格局产生了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央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9月份以后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预调微调,适当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保持了货币信贷总体适度。

对于今年的预调微调,央行表示,2012年以来央行将继续通过调节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保持信贷适度增长。

邓燕飞表示,该报告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

邓燕飞认为,在这份报告中,央行对经济增长仍偏乐观、对通胀则保持警惕,这意味着今年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很有限,只能微调,因此预计短期不可能降息。不过,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却打开了未来持续多次下调的通道。如果未来人民银行不再发行1年及以上期限的央票,那么,全年准备金率需要下调5次左右;如果继续发行1年及以上期限央票,那么,就很可能需要更多次的下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准备金率短期内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但是,准备金率的下调并不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表示,准备金率的下调可增加银行对企业可贷款资金规模,但由于银行资金不能直接入市,因此此次操作对市场的影响更多的在心理层面。

利好中小企业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0%,外汇占款也出现连续三个月负增长的罕见现象,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趋紧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更是面临“无米下炊”、无钱可贷的窘境,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运营进度。

左晓蕾表示,2月份起各地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企业信贷需求、投资需求、货币需求都在逐渐回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可向市场投放适当的流动性,以支持企业资金需求。

存款的两个重要来源分别是信贷投放和外汇占款。往年,每年的1月份往往是银行放贷最多的月份之一,过去几年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均突破万亿元大关,此前机构也纷纷预测1月份新增贷款将破万亿元,但今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仅增加7381亿元。另外,央行数据显示,外汇占款自去年10月份以来,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

连平预计,即将公布的1月份外汇占款也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这样一来,存款增长自然乏力。”连平认为,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能释放出4000亿元左右资金,有利于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合适的货币环境。

但是,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实体经济的困难显然力度不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的改善,需要财政政策以及其他针对性的特别政策双管齐下。

巴曙松认为,准备金率今年来首次下调,还是为了维持一个平稳的货币环境,因为大概15日左右,准备金的量比较大,使银行资金比较紧张,但是真正要激活经济增长活力、增强市场增长的动力,还需要靠财政政策的引导放宽民营资本进入一些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邓燕飞告诉记者,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是利好消息,但是资金最终有多少流向中小企业还是个未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