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2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2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税收数据显示,国家税收总收入增长22.8%,其中企业所得税一项占18.7%。现发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的评论。这是本报围绕发展实体经济的第二十七篇评论。本报近期还将就为企业减税问题组织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并参加讨论。

喊的是“结构性减税”做的是“结构性增税”——二十七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喊的是“结构性减税”做的是“结构性增税”——二十七评发展实体经济

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里有句话叫:“口是心非,背向异辞。”说的与做的不一样,是令人唾弃的事。然而,现在这层意思却应在结构性减税上。

记得2008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结构性减税,引来了全社会广泛的赞誉—————这一下可好了,中国的企业有好日子过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然而,三年的时间过去了,结构性减税实施效果怎样呢?很遗憾,财政部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高达8.9万亿,同比增长22.6%,税收占GDP比重超过19%。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

这三个分量很重的数字告诉我们,税没有减下来,却增上去了,企业税负很重。

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与2010年23%的税收增速相比,基本持平。如果与2008年税收增速18.8%、2009年税收增速9.8%相比,则我国2011年的税收增速仍然较高。

比较4年来的税收增速曲线,我们会发现,“结构性减税”在2009年有所体现,但在其后2010年、2011年,整体表现出的却是税收增长过快、增幅较大的局面。

考虑到早些时候发布的全年高达10.4万亿的财政收入,且保持着近25%的高增长,我们不能不忧心,如此的财政税收高增长模式之下,实体经济岂能发展得起来?经济增长岂能顺利实现转型?

“结构性减税”变“结构性增税”

初衷极好的结构性减税是怎样变成了“结构性增税”?

虽然始自2004年的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减税,但“结构性减税”一词却是2008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结构性减税的核心内容固然是减税,但将“结构性”与“减税”联系在一起,提法相对较新,其背后有特殊含义。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消减。其所牵涉的税种是有选择的,并非不加区分地针对所有税种的税负水平“平均使力”或“一刀切”式削减。可见,结构性减税意在从量上削减税负水平,主要是从优化税制结构、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着手,其落脚点是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诚然,结构性减税是“有限度”地减税,重在“结构上”琢磨。而结构性减税最终则着眼于减税,在于一个“减”字,这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既然是结构性减税,我们必须要观察“结构”。通过对2011年税收结构的聚集,亦可以看出,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国内增值税,2011年增速为15.0%,高出2010年近1个百分点;作为第二大税种的企业所得税,2011年增速为30.5%,高出2010年19.2个百分点。至于2011年9月实施的个税免征额度上调,其整体税负非但没有降低,增速与2010年相比,反而上升了2.7个百分点。请注意,企业所得税增速30.5%,这是多么快的速度!

除消费税、营业税、进口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刚性较强税种的增速回落外,其他弹性较大的税种几乎均呈增速大幅上升的趋势。

透视结构性增税的效果,不难发现,因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民众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呈收入减少状态,我国的内需潜力已经严重弱化;再之,作为地方财政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关税收,正在大幅减少;其三,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国正试图加大针对企业、个人等弹性较大税种的税负,同时尝试推出部分新税种,以相对平衡此前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财政压力。(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