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警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警示
 

2012年2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内专家预测,2012年,我国将成为世界饮料第一大国。
  功能饮料市场虽然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是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该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仍然不够规范成熟;因为功能饮料并不适用于任何群体饮用,所以目标客户群相对较窄。另外,由于饮料行业门槛较低,企业规模普遍不大,集中度相对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红牛疑含禁用添加剂功能饮料安全再遭质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红牛疑含禁用添加剂功能饮料安全再遭质疑

红牛饮料“添加剂事件”被曝出后,上海家乐福将红牛牛磺酸功能饮料全面下架,之后广州、杭州等地的部分超市亦下架。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思念汤圆“创可贴”事件还在厂方“负责任”的处理过程中,食品行业又曝重大新闻:功能性饮料行业巨头红牛被指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

红牛饮料“添加剂事件”一经曝出,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深入了解,红牛饮料包装上所公布的配料成分与其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配料成分确实不符。相关业内人士、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也纷纷表达了对功能性饮料的不同看法。

快速发展的功能性饮料行业陷入争议旋涡。

红牛“添加剂事件”由来

2月9日,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特别节目《“红牛”真相》,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

有关红牛饮料“添加剂事件”节目播出后第二天,上海家乐福接到总部通知,将红牛牛磺酸功能饮料全面下架,之后广州、杭州等地的部分超市亦下架。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罐体看到,其标注的配料表为:水、白砂糖、香精、牛磺酸、赖氨酸、肌醇、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B12。添加剂有:柠檬酸、柠檬酸钠、咖啡因、苯甲酸钠、柠檬黄、胭脂红等六种。

随后,《中国企业报》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从“国产保健食品”一栏中发现,包括“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在内的“红牛饮料”信息共有5条。

信息显示,卫食健字(1997)第327号批文中,并没有柠檬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香精等四种成分。

报道认为,苯甲酸钠被认为可能与咖啡因产生作用,生成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安纳咖(又称“苯甲酸钠咖啡因”)。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百度百科中查到,安纳咖学名苯甲酸钠咖啡因,是由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以近似1:1的比例配成的。其中咖啡因起兴奋神经作用,苯甲酸钠起助溶作用以帮助人体吸收。

国务院颁布的《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中安钠咖作为兴奋型的精神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抑制以及麻醉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属我国严格管制的精神药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婧医生称,安纳咖属于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在临床中被严格使用,过量会产生头痛、紧张、焦虑、耳鸣、心率增快等症状,长期应用出现一定依赖性,其成分国家严格保密,目前还不能断定红牛饮料中的咖啡因和苯甲酸钠能生成安纳咖。

据悉,每100克红牛中含有苯甲酸钠0.188克、咖啡因0.192克,其配比接近1:1。北京回龙观医院科研办主任谭云龙表示,苯甲酸钠咖啡因并非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没有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只是当两种药物的配比接近1:1时,就会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谭云龙表示,虽然苯甲酸钠和咖啡因单独使用并无危害,而红牛饮料中接近1:1的配比,危险系数较大。

另外,《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到另一款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主要原料还有“胭脂红”,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1)第0406号。

记者了解到,胭脂红属于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风险远远高于天然色素,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伤害,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危害很大,可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适当使用,但不包括维生素功能饮料。

2月10日,针对媒体报道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红牛产品不存在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问题。

声明内容称,红牛饮料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国法律规定和各项产品标准,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实验验证及相关法律审批程序,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核发的《保健食品注册批件》。针对相关媒体所谈及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部分食品添加剂问题,红牛已依照法律程序提交相关法律依据和说明。同时红牛郑重承诺红牛产品不存在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

红牛官网显示,红牛是全球最早推出且最成功的能量饮料品牌之一。1966年,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诞生于泰国,畅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全球功能饮料行业领先地位。1995年红牛来到中国成立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十余年来,红牛以“功能饮料市场先入者”的地位和优势快速打开中国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领军品牌。

然而此前,红牛数次被曝负面新闻。

2001年,美国媒体报道3名瑞典年轻人被怀疑因喝了红牛饮料而死亡,此事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2009年5月,台湾媒体报道,自奥地利进口的“红牛能量饮料”被台卫生主管部门验出含有微量一级毒品可卡因,这是台湾首次发现将一级毒品掺入能量饮料的案件。2009年,红牛饮料因被检出可卡因在香港被下架。2010年12月,由于监管不明并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美国纽约州长岛地区对19岁以下青少年禁售含咖啡因的功能饮料,如红牛和可卡因等品牌。

功能饮料安全性遭质疑

据了解,按照国际饮料行业协会规定,功能饮料是指具有保健作用的软饮料。在我国将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视为统一概念,并以统一法规进行管理。

据《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功能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包括营养素饮料、运动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主要作用为抗疲劳和补充能量。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各大超市了解到,功能饮料品种丰富,购买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

在丰台区一家大型超市的饮料专卖区,记者看到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功能性饮料格外醒目。

记者看到一位购买一箱红牛饮料的司机李师傅,他向记者介绍,由于工作特殊,常常要开车加班赶夜路,时间长了有点力不从心,“为了提神,我每次开长途车之前都要备一些红牛,疲倦时就来一罐,比喝茶、喝咖啡要提神。”

除司机等行业外,功能性饮料还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在一家卖场,一位高中生手里举着一瓶“脉动”饮料对记者说,“打完球喝一瓶,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心里非常痛快。”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不少关于功能性饮料的不同看法。

一位平时喜欢运动的退休老人说,看广告宣传说运动后喝功能饮料能补充体力,但喝过一段时间感觉并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就不喝了。现在又听说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就更不会去喝红牛了。

而一位在医院工作的谢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她儿子酷爱喝功能饮料,在她的严格监督下,终于不再喝了。“功能饮料一般都含咖啡因,是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并非人人都适用,对身体没什么好处。正常的健康人多喝点白开水是最好的。”

对于各类功能性饮料,专家表示,功能性饮料不是谁都适合,建议少喝为妙,喝前应该三思。功能性饮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功能,具有解渴、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可适量补充钙、钾、矿物质等,比较适合体力损耗较大的特定人群和成年人。由于一些功能性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的成分,儿童、青少年应该慎用。尤其是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运动量较小,如果过量补充这些成分,会超过其消化系统和肾脏、肝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承受能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把功能饮料划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但还没有制定相关功能饮料法规,其含量标准也尚未出台。

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从2000年起,作为食品饮料行业重要成员的功能性饮料开始风靡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而在十多年前,红牛饮料便来到中国。彼时,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还属于完全空白。

在央视春晚首次亮相便以一句“红牛来到中国”广告语震惊业界,随即迅速在中国刮起畅销旋风,也为蓬勃发展的中国饮料市场增添了一个重要的食品类别。

之后,红牛以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困了累了喝红牛”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狂飙突进,以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功能性饮料市场第一品牌。

近年来,我国功能饮料市场高速发展,整体增速约29%。在诱人的市场蛋糕面前,众多品牌争先进入功能饮料市场,上市品种不断增加,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二五”期间,我国饮料总产量将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增长。业内专家预测,2012年,我国将成为世界饮料第一大国。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功能饮料市场进一步规范,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尚普咨询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我国功能饮料市场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二是随着功能饮料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行业标准的规范化,我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未来功能饮料将被赋予更多健康功能的概念,这将为功能饮料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据记者了解,功能饮料市场虽然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是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该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仍然不够规范成熟;因为功能饮料并不适用于任何群体饮用,所以目标客户群相对较窄。另外,由于饮料行业门槛较低,企业规模普遍不大,集中度相对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产品功能诉求方面,几乎都是补充水分、电解质等等功能。

据了解,红牛添加剂事件曝光后,有关《红牛饮料被指挂羊头卖狗肉标注与批文严重不符》的消息传开。不过,当《中国企业报》记者进入搜狐视频、新浪、维权网、中国宁波网等网站查看消息时,均显示无法进入网页。

2月11日,记者联系红牛公司相关负责人士,但电话无人接听、电子邮件无回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