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攀高突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制造企业攀高突围
东莞,一座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珠三角重镇。
近年来每年春节后,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就开始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今年的情况更为严重。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除节后暴露明显的“用工荒”之外,自2011年以来凸显的原材料、人力、能耗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融资陷入困境以及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寒气逼人的外贸出口形势,让没有自主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东莞出口加工企业难以支撑。
多方因素叠加,寒流来袭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地采访后发现,近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多方压力: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用工荒”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加剧之势。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鞋帽、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量减少,大不如前。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10年内,“用工荒”现象仍将存在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中。
不断上涨的物价以及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工人们对工资标准有更高的要求。“用工荒”促使企业成本压力大增,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投入。
不少企业负责人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今年最低工资标准都面临上调,同时原材料成本在不断攀升,利润不断被压低,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越来越小。
东莞一家从事运动鞋原料运输和生产的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本来鞋的订单就少,利润率不高,如果再给员工涨工资,能保本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赚钱。”
据张先生介绍,目前像他一样能正常开工的企业算是不错的,面对恶劣的国内外环境,他的许多同行没有开工,因为“开工就意味着亏损”。另外有的同行选择缩小规模,以降低成本维持企业运转。
多位企业的企业老板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达了担忧,“现在企业的生存环境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困难,企业压力很大。”
记者了解到,以上现象是目前东南沿海传统外贸加工企业都面临的现实难题。这些企业纯粹为外单配套,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规模又不大,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却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自2011年9月份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已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出口企业正面临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诸多不利因素,形势十分严峻。
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日前表示,2011年广东外贸总额突破9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但是,总体来看外部市场没有好转迹象,未来形势不乐观。初步预测,2012年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7.5%。”
业内人士认为,多方因素叠加,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冲击的严峻现实。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用工荒蔓延至内陆,预示着中国无限供应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过去,人手短缺今后将长期存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侵蚀了一些低利润的企业,它们受不了就倒闭了。“从增人拉动型到技术拉动型,这个模式的转换是一种逻辑的变化,过去靠人,现在没有人了,只能靠技术。”
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在困境中如何破冰突围,成为千千万万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
专家指出,“民工荒”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中低端,具有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缺点。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号。比如上世纪60年代,产业工人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经过长期努力,最终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鉴于此,中国制造业只要度过眼前的阵痛,就可以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身。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说,沿海地区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利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这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促使其进一步发挥劳动力“蓄水池”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引导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完成转型升级。
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自己要寻找出路。采访中《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现实面前沿海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企业开始主动出击,将目光转向转型升级,开拓新兴市场以渡过难关。
东莞新创艺服饰公司的辛经理花费50多万元购进十台全自动电脑织机,和原先拥有七八台机器,每台机器都需要一个工人相比,这十台机器一个人就可以应付,大大缓解了用工难。
另外,不少中小企业意识到长期代加工的模式无法获得企业长久发展,在产业链的分工中十分被动,因此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度过眼前的困难是现实所需,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将来立于不败之地,根本立足点还是自己强大,打铁还需自身硬,出路是依靠自己的品牌、技术和高附加值。”上述从事运动鞋原料运输和生产的老板张先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站在产业链的高端,才是应对风险的正确之道。
2004年时,面对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上升、大量同类产品陷入低价竞争的现实,台州市光跃饮水设备有限公司开始走转型升级之路,创立自有品牌、研发特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机械化程度。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净水机塑料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年利润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