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产业·公司
 

2012年2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于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侵蚀了一些低利润的企业,它们受不了就倒闭了。“从增人拉动型到技术拉动型,这个模式的转换是一种逻辑的变化,过去靠人,现在没有人了,只能靠技术。”

中国制造企业增长乏力

PPI增速创26个月新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PPI增速创26个月新低中国制造企业增长乏力

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用工荒”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加剧之势。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鞋帽、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量减少,大不如前。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国家统计局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1月份的经济数据。令人注意的是,2012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1%。通过与以往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PPI增幅连续6个月出现回落,1月份更是创下了26个月以来的最低记录。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

PPI连创新低的局面说明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趋势未变,原材料成本将会持续下降。在国民经济继续“稳中求进”的情况下,PPI的持续回落有利于通胀压力进一步放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PPI的回落也表明需求下滑,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1月份PPI接近零涨幅表明了投资处于缩紧的态势,或者说是生产的信心指数下降。而4.5%的CPI涨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元旦与春节汇聚于1月份,导致了节日消费拉动了CPI的上涨,而生产的不足导致了PPI指数出现了下压趋势。1月份的CPI与PPI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所以不能充分反映出问题的所在,也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未来2、3月份的各项数据会更加真实。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PPI继续走低与国际和国内需求量的下降有关。究其背后的原因来看,一来,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导致了中国出口受到阻力,我国的出口企业开工生产的意愿较低;二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冲击了一部分中小企业;同时,国内企业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困境,生产积极性降低。

东海证券分析师鲍庆认为,PPI的大幅下降本质上还是反映了对工业产品总需求大幅回落的实际情况。PPI的持续下跌主要是因为大宗原材料,特别是原油价格反弹所致。分析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速可能出现显著下滑,同时欧洲2—4月份将有大笔债务集中到期,美国经济复苏疲软,一季度的工业生产可能继续减速,PPI的上涨可能性较小。

“输入型”通胀风险

现在摆在我国经济面前的还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已经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社会对于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的预期又风云再起。如果全球再次注入大量流动性,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必然进一步抬高原油、金属矿产等产品价格。由于当前我国对石油等大宗商品依赖度较高,购入大宗商品将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再次显现。

此前,《求是》杂志发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署名文章坦言,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仍然不容忽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长期性价格上涨压力凸显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将是长期的、刚性的。

企业生存遭遇寒冬

CPI与PPI的背道而驰导致了食品价格膨胀,非食品价格收缩,这必然会引发这样一系列现象:城市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农民不再愿意进城务工。但凡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商品价格无一不涨,而与之相对的是,春节过后,农民返程数量减少,“用工荒”从东部沿海扩展至中部地区。廉价劳动力短缺,使得工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涨,工业生产萎缩。

PPI的持续下滑将意味着经济偏冷的趋势,是一个“沉重的警示”。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一方面,CPI小跑虽然减速,中小企业遭遇的是低迷的国际市场、融资难和融资贵以及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PPI的持续低迷压榨着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遭遇的寒冬尤其明显。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被挫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想要重整旗鼓而宏观经济无法提供配套资源。

CPI仍处于高位,PPI创26个月新低,也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将继续持审慎态度,包括推迟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然而,我们的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不容小觑,急待“输血”。企业联系的是国家的命脉和老百姓的生存,倘若没有及时有效的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我们的经济将会面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困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