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回归实体 银行行暴利之根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回归实体 银行行暴利之根源
 

2012年2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四大行盈利模式变迁警示中国银行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聪

美四大行盈利模式变迁警示中国银行业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国四大商业银行近两年的业绩均有所好转。但这次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远未结束,总体来看,四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仍没有回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截至2010年末,JP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超过5.37万亿美元,在美国前100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比例接近50%,在前10家商业银行总规模中的比例超过80%。

利息收入重要性凸显

从营业收入来看,除花旗银行在2008年、美国银行在2010年收入下降外,四大银行的营业收入状况总体乐观。这说明美国经济的金融需求并未因经济危机而大幅缩水,仍处在上升通道。

需要关注的是,美国银行在2010年出现的收入下滑为整个金融业的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该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和盈利来源在于零售业务,除管理能力之外,普通百姓购买力疲乏也是美国银行收入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已经深深嵌入到美国银行业。银行能够为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繁多,这些服务带来的收入绝大多数属于非利息收入。与中国银行业相比,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很高。然而,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除JP摩根大通外,其他三大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均大幅提高,这反映出在危机中三大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大幅下滑,花旗银行甚至在非利息收入上“颗粒无收”,表外业务的亏损反而“侵蚀”了利息收入。

并购导致非利息费用大幅增长

除花旗之外的三大银行,在2009年和2010年均出现了非利息费用的大幅增长。这三家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均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收购,而花旗集团由于自身亏损严重,无力进行再并购。一般来说,经历大规模并购的企业会在短期内发生较多的非日常性费用。对于金融企业,这些费用会体现在非利息费用中。由于并入集团的资产均是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因此各大集团均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坏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非利息费用难免会增多。然而,美国银行在2008—2010年的非利息费用的持续快速增长令人担忧。如果这仅仅是大规模并购带来的“阵痛”,则费用的增加不会过多影响美国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是管理能力出现了问题或是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持续增加的非利息费用必将打击公众的信心。

利润指标仍不乐观

作为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健的大型银行,JP摩根大通在形势最为严峻的2008年也出现了净利润的下滑,但下滑幅度在四大银行中最小。2010年,摩根大通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危机前水平。在危机中受损同样较小的富国银行也有较好表现,2009年和2010年的盈利均超过100亿美元。花旗集团在经历了2007年业绩下滑和2008年、2009年两个亏损年度之后,终于在2010年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收益。

美国银行是四大银行中唯一宣告亏损的银行。由于受到2009年5月推出的信用卡新法案的影响,美国银行在2010年第3季度计提了高达124亿美元的商誉减损费。在不计商誉减损费的情况下,美国银行2010年的净收益为102亿美元,高于2009年水平,但在四大银行中仍排在末位。

2011年初,美国银行宣布将其信用卡业务的商誉减值规模提高至203亿美元,这是该行零售业务危机进一步加重的表现。零售部门一直是美国银行盈利的核心部门,其存款、信用卡和家庭贷款占了美国银行收入的近50%。根据该行最新披露的季报数据,美国银行的零售业损失从2010年的6.1亿美元降至2.01亿美元,虽然损失幅度得到缓和,但仍远高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该行的经纪和投行业务实力却在不断加强,有望成为该行盈利增长的重头,美国银行面临业务结构调整的挑战。

如果从普通股投资者的视角出发审视四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出,由于采用发行优先股的方式进行融资,在扣除了归属于优先股股东权益的那部分之后的剩余部分才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可以看出,作为四大银行融资来源中求偿次序排名最末的普通股股东,其归属收益不但很低,而且非常不稳定。

警示中国银行业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为股东赚取收益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然而,不顾风险地盲目追求高收益,可能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能够获取较高收益,但一旦宏观经济运行陷入困境,高风险的项目会立即产生坏账,此前数年的积累可能在顷刻间便化为乌有。相比之下,JP摩根大通银行与富国银行保守的经营策略使它们在危机中的损失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良好的财务状况使这两家银行有余力对其他金融机构出手援救,自身规模也得以有效扩张。

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尚未经历美国式的资产泡沫破灭过程。然而,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过热态势、房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为金融企业敲响了警钟。同时,国内各大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夕阳产业的存量信贷规模依然庞大,信贷结构调整仍是各商业银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与美国银行业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创新产品尚处于萌芽阶段等原因,我国银行体系的整体杠杆率不高,但随着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步伐的加快,脆弱的风控体系将难以抵御突然出现的“去杠杆化”过程。为此,执行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回避“驾驭”不了的业务、摒弃难以度量风险的产品,虽然可能牺牲短期内的收入与利润,甚至可能损失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当危机来临时,稳健的经营策略将会凸显其价值。

我国银行业收入仍主要来自利息,很多银行也都在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目前,部分银行通过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形式,将利息收入转化为非利息收入,以顺应银行内部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绩效水平。表外业务作为美国大型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在金融危机前曾助推其业绩的持续增长。然而,危机中银行业的巨大损失正是源于表外业务带来的风险。因此,国内各大银行应引以为戒,大力发展健康、真实、低风险、高附加值的“融智”型中间业务,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高风险、高杠杆产品保持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