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评论
 

2012年2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观冷静看待中国经济:反对唱衰中国——二十五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帆

客观冷静看待中国经济:反对唱衰中国——二十五评发展实体经济

不能低估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2月6日,IMF把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率从9%调低为8.2%。比起2010年的10%,2011年的9.2%,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索罗斯在达沃斯论坛上说,连8%也保不住。这些言论对于中国的积极影响,就是督促我们放松货币政策,把保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经济,我是少数持乐观态度的人之一,在唱衰中国大合唱中,要把中国经济潜力说清楚。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9%以上,早为历史证明。在这个速度上失业最低,物价不高。似乎不把经济增长率压到8%以下,就不能把CPI控制在6%以下,陷入“停滞膨胀”,虽然这个停滞还是世界第一,意味着GDP9年内再翻一番。

换角度思考,如果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真的为9%,如现实增长率达不到这个水平,物价也下不去,就说明中国遇到的结构性问题,不是依靠货币政策可解决的。

供给大于需求,也可以说成是需求小于供给;解决办法可以是缩小总供给,也可以是扩大总需求。净出口成为负数,消费没重大改革就难以扩大,这都是常识。但投资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还有潜力,即使是传统产业传统发展方式,也没有到山穷水尽。“中国经济减速”预期已炒作几年,股市崩盘70%以上已跌无可跌,再炒作已无意义。

如中国经济增长率真跌到8%,低于潜在增长率,这是政策紧缩过度造成的,如不调整,进一步造成硬着陆也有可能。首先要逐步放松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增长潜力得以发挥。控制物价不能依靠货币政策。

七亿吨钢产量:产能未必过剩

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9.2%,对应的是7亿吨钢铁产量,平均每人半吨,刚达到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2000年一亿吨已是世界第一,11年以后达到7.8亿吨产能,7亿吨产量,如果能维持意味着什么?说明即使没有新经济、没有净出口和消费增加,仅依靠传统生产方式,投资拉动,也可维持8%的速度。

不要轻谈产能过剩,要看有没有需求。中国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钢铁产量已为美国7倍,存量仅为60%。高速公路40000公里刚赶上美国,铁路是美国1/3,支线飞机刚起步,汽车总量是美国1/7,人均不到1/20。堵车是修路的动力,发展其他交通方式的动力,修建停车场的动力,而不是限制购车的理由。车超过了路,使用率会降低,大家跑步上班属常态。加上全国性整治水土,7亿吨钢产量足可维持一个时期,通过压缩高污染的部分,逐步降低下来。

从供给方面讲,不能低估中国投资能力。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平衡式的假设,储蓄不足外资会净流入,投资不足国内资本净流出,中国20年来恰恰是储蓄大于投资,根本原因是人口年轻造成的“红利”,储蓄率高达45%,比计划经济还高1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美日欧储蓄率在2007年下降为零,依靠借债和外资流入度日,根本原因是人口老化,长期高消费高福利,这是国际经济根本的不平衡,需要中国人提高消费,西方提高储蓄。一时解决不了,中国过剩储蓄必然流出,只不过不一定买美国国债,而要作为国家手段达成战略目标,为兼并优质资产,控制能源资源而使用。

被网络炒作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夸大其词。有统计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约30%,加上各种其他债务也达不到50%,西方国家已达100%以上。中国还有110万亿国有资产(不算土地),欧洲经过私有化早把国有资产卖光,到山穷水尽,债务危机才爆发。中国的问题性质不同,即使突然出现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应该是利益集团干政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而不是没有潜力,但是需要重大改革才能发挥新的潜力。中国人口老化已开始,经济减速是必然的,但教育已成功,10年之内以技术进步为基本动力,逐步取代依靠劳动和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式的停滞膨胀

解释停滞膨胀的一个理论是垄断:工资与价格如果有垄断,就不会随货币紧缩而下降,国际大宗商品垄断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不存在工资垄断,但长期低工资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已结束,农民工由过剩转为不足,加上代际交替的社会因素,必将引起工资提高,并推动全社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这是结构性问题,只能依靠财政与社会政策解决;并非经济周期问题,不能依靠货币政策。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论加入社会心理因素。政府制造通货膨胀使全社会价格普遍上升,企业出现“货币幻觉”,以为自己企业有了高利润就扩大投资,因而在一定时期通货膨胀可刺激经济增长。很快出现生产过剩,就需要搞更大的通货膨胀,因此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物价会比经济升得快。当政府控制通货,生产马上下降,而物价却下不来,称为“停滞膨胀”,其微观基础是:企业预期未来成本上升不肯降价,而采取“限产保价”行为。

作为CPI指数大头的食品价格每年稳定上升。中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2011年总产量11000亿斤,粮食安全基本解决,保障粮食产量主要依靠科技与治水,可减少部分耕地。目前进口的主要是饲料,为解决70%人口饮食升级,消费肉蛋奶酒要耗费8倍粮食。扩大玉米大豆进口,就是变相进口水和耕地,需要不断提高国内粮食价格,否则进口亏损,不利于中国利用国际资源。

多方面因素使物价不能与经济同步变化。中国已进入“工资与物价循环上升”时期,再紧缩货币只能打击经济增长而不能降低物价,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通货膨胀不等于物价上升,前者是经济总量问题,依靠货币政策,后者在中国社会高度分层条件下是结构问题,受打击的主要是城市贫困阶层,应依靠财政补贴和行政限价,对水电煤气实行价格双轨。对于中等收入阶层,要保证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提高收入是第一位的。物价总水平不应超过6%,再低就可能影响经济增长。

在未来5—7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8%以上,物价控制在6%以下,能够抵御国际危机的冲击,不发生重大金融危机,在发挥传统产业潜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换,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能够克服既得利益集团干扰,不发生重大决策错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