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茶饮料市场空间让跨国巨头看到了未来饮料的发展方向,纷纷研发茶饮料新品,抢占消费市场。虽然雀巢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已有十个年头,但比“感情”更重要的业绩如果达不到要求,最终也会走向分手。
雀巢可口可乐“劳燕分飞”各自为战
牵手十年业绩不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牵手十年业绩不佳雀巢可口可乐“劳燕分飞”各自为战
合作已达十年之久的雀巢与可口可乐,最终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走向分手。CFP供图
临近春节,饮料行业又传来重磅新闻。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雀巢与可口可乐这两大行业巨头近日同意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即饮茶合资公司———全球饮料伙伴公司(BPW)业务范围缩小到欧洲和加拿大地理范围,中国内地的合资关系将在2012年内终止。
有报道称,这意味着为内地消费者熟悉的雀巢冰爽茶、可口可乐原叶茶等都将跟随这一纸“婚变”协议而陷入到一场品牌授权的变动中。
业内人士指出,内地庞大的茶饮料市场一直让跨国巨头垂涎。可口可乐与雀巢、联合利华和百事相继“联姻”的目的就在于抢占竞争激烈的内地饮料市场。虽然雀巢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已有十个年头,但比“感情”更重要的业绩如果达不到要求,最终也会走向分手。
十年牵手为抢市场
资料显示,由雀巢和可口可乐各控股50%、在中国主要经营茶饮料的
“全球饮料伙伴公司”将于2012年底前,退出除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其他市场,涉及的品牌包括“雀巢冰爽茶”、“雀巢原叶茶”等。
据记者了解,雀巢和可口可乐这两大行业巨头之间的合作颇有历史渊源,个中细节复杂。
雀巢与可口可乐合作的全球饮料伙伴公司(BPW)于2001年成立,此前两家公司已通过一家名为CCNR的合资公司合作达十年之久。
牵手后的两家企业动作频频,不断推出新的饮料品种。双方力推以
“健康”为定位的饮品。作为合作内容,雀巢注入了冰爽茶、咖啡等,可口可乐方面则“贡献”了天与地、阳光茶饮料。
2004年,可口可乐与雀巢联合推出“冰极冰爽茶”;2005年3月,可口可乐与雀巢联手推出即饮咖啡;2006年5月,可口可乐与雀巢联手在广东市场推出非碳酸饮料又一重磅产品即饮绿茶产品;同年10月,可口可乐与雀巢又联手推出一种可以燃烧卡路里的新型绿茶饮料。
实际上,双方在十年牵手的过程中,也时常处于分分合合、若即若离的状态。
据悉,早在2006年11月,双方就先后发表声明称,2007年开始全球饮料伙伴公司将只专注即饮红茶市场,此前涵盖的即饮咖啡、绿茶等业务领域将分开操作。而广为内地消费者熟悉的雀巢冰爽茶将退出合作,日后由雀巢方面单独生产与销售。
但该次分手并没有成功,雀巢冰爽茶最终不但没有退出合作,而且可口可乐还在2008年对媒体明确指出在“NESTEA”这一母品牌下增设子品牌“原叶”茶,专攻中国主流茶即绿茶和冰红茶。
业绩不佳,雀巢单飞?
然而,合作已达十年之久的雀巢与可口可乐,最终由于经营业绩走向分手。
欧瑞信息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56.26亿元人民币,康师傅、统一以及王老吉稳居前三位,占比超过一半市场份额。然而“雀巢冰爽茶”、“雀巢茶品”等雀巢系列茶饮料占有率从2008年起(2.3%)以每年0.2%的速度下降,2010仅为1.9%。而可口可乐主打的“原叶”则为2.8%。
中投顾问研究员周思然表示,可口可乐1998年就推出第一款茶饮料天与地,却因定位模糊不得不于2001年停产,之后又推出岚风女性蜂蜜茶饮、阳光果茶和茶研工坊等,均已退市,故而在自身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不得不与雀巢联手,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康师傅在茶饮料的市占率已高达近40%,再加上统一、王老吉与娃哈哈等前后夹击,无论是原叶还是冰爽茶都不轻松,冰爽茶的份额在华甚至出现停滞。
有媒体指出,此次“婚变”,雀巢“单飞”意味很浓,因为收购银鹭之后雀巢有了自己的加工厂,使得双方的婚姻破裂加速。
不过雀巢表示,“银鹭并购后,目前没有计划超越银鹭现在的产品,目前公司计划雀巢茶饮料收回之后还是找代工厂加工,但很多东西仍在磋商阶段。”
分手后,雀巢没有放弃这块业务。雀巢透露将把此前合资的茶饮料业务拿回来自己做。而可口可乐称,仍将继续发展茶饮料。
据记者了解,雀巢与可口可乐强强联手模式在饮料业界并非个别现象。如百事除了与联合利华合作立顿品牌之外,其在华南将渠道借予三得利销售利趣拿铁和利趣草莓欧蕾两款产品,并与星巴克联手推出星冰乐。
然而,百事与联合利华联手试水茶饮料似乎也并不顺利。2005年,刚成立2年的百事立顿国际公司做出让立顿冰红茶退市的决定,原因是在广州和深圳试点销售后发现“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茶饮料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等特点,近年来,以“绿色健康”、“时尚便捷”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并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
正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现代生活需求,茶饮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茶饮料已经占据了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饮料市场的绝对主角,并且向“霸主”方向挺进。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饮料总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发展,其中包装饮用水仍然占有最大比重,茶饮料的发展势头迅猛,比重将有所提高。
巨大的茶饮料市场空间让跨国巨头看到了未来饮料的发展方向,纷纷研发茶饮料新品,抢占消费市场。
专家指出,我国开发茶饮料有着诸多优越的条件。一是茶类品种多、资源丰富;二是人口众多,消费面广。随着绿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茶饮料市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软饮料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预测茶饮料在未来5年仍将以较高速度发展。
饮料专家陈玮表示,逐渐深入人心的健康理念将推动饮料行业结构的大调整,碳酸饮料的地位将被果汁、茶饮料等品类代替。陈玮预测,未来以凉茶为代表的植物饮料和茶饮料,很有可能在销售额上成为饮料新一届霸主。
欧瑞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即饮茶份额(含凉茶饮料)品牌及市场份额分别为:康师傅37.4%,统一12.2%,王老吉11.0%,娃哈哈4.4%,福建达利3.6%,可口可乐2.8%,三得利2.7%,雀巢1.9%。
通过茶叶产业、配料产业、饮料产业、环保产业和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促进新时代的中国茶饮料产业转向更天然、更健康、更低碳、更环保的方向科学发展,成为世界茶饮料产业的大国和强国。
同质化瓶颈待破
据了解,我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AC尼尔森的一项调查表明,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三大饮品,涨势迅猛。
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
按照茶饮料国家标准预审稿的分类方法,茶饮料又分茶汤饮料、果味型茶饮料、果汁型茶饮料、碳酸型茶饮料、奶味型茶饮料和其它型茶饮料6种。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对碳酸饮料危害认识的逐渐深入,碳酸饮料的消费市场呈日益萎缩的态势。可口可乐看到了这一趋势,改变产品发展重心,逐渐向非碳酸饮料进军。
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茶饮料在饮料行业的利润较高,吸引了众多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实力的企业进入。茶饮料行业近年来市场迅速增长,许多大型食品/饮料企业摩拳擦掌进入或者准备进入茶饮料市场。
在中国,可口可乐看中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开始向茶饮料领域进军。
据记者了解,尽管我国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目前茶饮料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茶饮料市场快速增长竞争日益激烈,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生产茶饮料企业有上万家,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品牌达到100多个。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军峰指出,一方面我国茶饮料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绝大部分为调味茶饮料。我国茶饮料生产设备主要采用常规饮料设备。而国内饮料设备制造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茶汁提取、灭菌和无菌灌装等设备差距更大;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众多,技术水平和生产实力相差悬殊,使茶饮料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而出现许多产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