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食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食品
 

2012年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食品回溯系统对食品企业而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丁经理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据他了解,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参与回溯制度带来回报的情况下,企业既缺乏动力,也存有顾虑。

圣元事件凸显食品回溯短板

婴儿疑食奶粉致死事件虽有结论,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婴儿疑食奶粉致死事件虽有结论,但——圣元事件凸显食品回溯短板

圣元奶粉负面消息传出当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圣元国际股价应声大跌,一度下跌超过10%,最终以下跌8.86%报收;次日开盘,圣元再度暴跌15.86%。CNS供图

可口可乐美汁源果粒奶优“中毒门”事件刚刚落幕,“婴儿疑食圣元奶粉致死”风波再起。

一时间,本就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危机重重的国产奶粉更是雪上加霜,消费者本就敏感的神经更加脆弱。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可口可乐美汁源中毒事件发生后,尽管公安部门初步确认这是一起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毒案,但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消费者信心受挫却无可挽回。

而此次有关“江西都昌县龙凤胎婴儿疑因食用圣元优博奶粉导致其中男婴死亡”事件,也在当地政府通报“奶粉合格,孩子死因与奶粉无关”中有了基本定论,然而同上述可口可乐美汁源中毒案一样,企业损失惨重、消费者信心再次受到冲击。

实际上,近年来,因奶粉主要消费群体为小孩较为特殊而影响深远外,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各大食品类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纵观可口可乐美汁源和圣元奶粉事件,不免让人生疑: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边是社会恐慌,一边是企业喊冤且损失巨大,为什么不能尽快查出事情原因,从而分清各方责任?为什么不能通过制度使食品链上的各利益方避免损失?

十多年前在国内即已成熟的食品回溯制度,再次被业内人士提及。

国内某大型乳品企业的北方大区经理丁经理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建立食品回溯制度可识别问题根本原因,从而分清责任、给消费者更多的产品信息、实行产品召回或撤销,这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和食品安全,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良性沟通。

圣元奶粉惊魂

“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已排除死因与奶粉有关,但这并不足以打消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疑虑,因此,有关部门下一步还应对孩子死因进行彻查并公布,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家属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中国乳业负责。”

2012年新年伊始,国内第一起重大食品新闻,预示着未来的日子里,食品安全事件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1月11日,江西九江相关媒体报道了江西都昌县一龙凤胎一死一伤,大家疑因食用圣元优博奶粉所造成。消息一出,各家媒体纷纷报道此事。

新闻报道当日,圣元紧急在官方网站上声明,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已经向公安部门报案,并称“作为婴幼儿食品,奶粉不会导致孩子抽搐、腹泻,更不会导致孩子死亡”。

然而,负面新闻还是很快在资本市场反映出来。圣元奶粉负面消息传出当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圣元国际股价应声大跌,一度下跌超过10%,最终以下跌8.86%报收;次日开盘,圣元再度暴跌15.86%。

1月13日下午,圣元再次在官方网站公布了留样产品的自检结果,称微生物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自此,圣元已经完成了全部自查。圣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亮接受媒体采访时,“坚信这是与圣元产品无关的孤立事件”。

1月15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获悉有关圣元奶粉事件的检测结果通报《都昌县工商局送检的圣元优博20111112B11批次奶粉合格》:1月11日,都昌县工商局从患儿家抽样尚未开启的圣元优博20111112B11批次奶粉4听(每听900克)、从所购超市抽样1听同一品牌同一批次乳粉送省乳制品质量监督检查站检测。从13日至14日,江西省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圣元乳粉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送样乳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他事项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备受关注的圣元奶粉可能致龙凤胎一死一伤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圣元奶粉合格,婴儿死伤与奶粉无关。

针对此次事件,中国乳品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段时间有关乳业的负面新闻太多,消费者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一下子对整个中国乳品行业产生偏激和浮躁情绪。“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已排除死因与奶粉有关,但这并不足以打消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疑虑,因此,有关部门下一步还应对孩子死因进行彻查并公布,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家属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中国乳业负责。”

食品回溯阻力重重

我国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制,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使得实施食品回溯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考验着我国食品安全制度。

上述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面对食品安全屡屡发生的现状,建立一套科学的食品回溯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食品回溯在业内也称反向查询、食品追溯。食品回溯制度本质上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是“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这种制度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提取了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对整个食品链进行无疏漏跟踪。一旦发生问题,即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减低企业的风险。

统计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物感染和食物中毒的人达上百万,而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正是基于此目的,欧盟才大力推广强制性回溯制度体系的建立。

公开资料显示,食品回溯制度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纷纷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回溯体系。

“这种制度体系的好处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只要一扫集聚了整个食品链条上原辅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等所有信息的条形码,即刻便查明问题是出在哪里。食品链利益方的责任一目了然,想推卸都不可能。当然,消费者也可在第一时间知道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避免了恐慌情绪蔓延和以讹传讹的发生。”国内某大型乳品企业的北方大区经理丁经理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

尽管食品回溯制度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在采访中《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建立食品回溯制度还需克服不少困难:首先,要求食品企业生产管理更加规范,信息技术管理要求较高。然而,我国目前食品生产主体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低。

其次,实施食品可追溯需要供应链各方共同参与,而我国食品行业不仅生产企业比较分散,而且食品流通渠道也是多种形式并存。最为常见的有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甚至数不清的夫妻店。

另外,有关回溯制度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我国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制,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使得实施食品回溯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参与食品回溯系统对食品企业而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丁经理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据他了解,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参与回溯制度带来回报的情况下,企业既缺乏动力,也存有顾虑。

食品回溯北京试水

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一旦建立食品安全回溯体系,明确食品来龙去脉,既是对自己未来利益、名誉负责,更是对消息者的一种承诺和担保。“无论是对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有益的。”

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企业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建立食品回溯制度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也是保障快速发展的我国食品产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政府监管日臻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可追溯管理将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大势所趋。

鉴于目前我国建立食品回溯制度存在的诸多困难,业家专家认为,首先要完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食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销售等各个链条和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相应社会关系进行专门系统性立法,提供实施可追溯的制度保障。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实施可追溯的体制保障。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分管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只有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监管体制,实现对食品供应链的统一监管,才能实施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

建设大规模的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减少供应链环节,同时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我国有相当部分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连锁超市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和采购基地,如北京、山东、上海的部分超市都具备了从生产环节进行信息标识跟踪的基础条件。而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现代流通方式,是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首先要追溯的第一个环节,超市可以利用自身市场优势,从终端向上延伸,参与和干预供应链全过程。

据悉,在奥运期间,北京也曾经建成了奥运食品回溯追查体系,所有的奥运食品,都可以通过食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在系统终端上查询,即可回溯查询食品的生产商、运输商、经销商等相关信息。

北京市食品办协调处处长唐云华表示,像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追溯,只要是进入北京市场销售的都要纳入,既有国产奶粉,也会涵盖进口奶粉。主要通过电子耳标、二维码、微型无线射频等技术实现,市民在网上通过输入一个编码,该奶粉的奶源地、奶牛所吃饲料、用药、检验检疫信息、来自哪个收购站、哪家乳品生产企业、运输渠道等等都一目了然。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一旦建立食品安全回溯体系,明确食品来龙去脉,既是对自己未来利益、名誉负责,更是对消息者的一种承诺和担保。“无论是对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有益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