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回归实体·央企之做强做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回归实体·央企之做强做优
 

2012年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船集团的实业航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中船集团的实业航路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领军企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也迎来了一个个喜讯。2011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864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继续稳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二位;完成工业总产值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工业增加值达到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实现利润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

近年中船集团公司剑指高端,立足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现有能力,引领市场需求,在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中船集团计划到2015年发展成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强国。

反周期操作与管理变革的推动力

作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船集团提高了把握市场波动规律的能力,敢于反周期操作,提前储备,占领先机,在当前市场处于低谷的形势下,加大高端产能建设力度,实现能力结构调整,迎接新一轮的市场上升期。同时,推进管理变革,在深化研发、采购、营销、资金、投资、信息等方面,从“管理组织扁平化”、“价值链延伸”、“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继续推进管理变革。“当时提出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时候,很多人是表示怀疑的。他们都在问,中国凭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中船集团总经理谭作均说。

事实证明,中国已经实现赶超,2010年中国实现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的梦想,2011年中国船舶业继续独领风骚。

经过“十一五”的磨砺,中船集团公司的实力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已经显现,综合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市场倒逼机制加快了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无论是在产能规模、经济效益,还是在技术研发、基础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为中船集团公司应对危机挑战,谋求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造万箱级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基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营运成本考虑,船东对大型集装箱船越来越青睐。2011年,中船集团公司交付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装箱量最多的8888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成功接下了4艘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箱集装箱船订单,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发建造万箱以上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

据船舶工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专家介绍,近年全球船舶市场需求出现较大变化。从船型看,集装箱船成交量持续上升,其中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订造量增长更为迅猛;特种船、海洋工程装备的订造量大幅攀升。全球新船订单的争夺已经呈现出技术、品牌和质量的竞争。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船集团向市场推出了7.6万—32万吨系列原油船、1400—8530箱集装箱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船型。同时,已经具备了1.35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建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品结构优化,一方面是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这三大主流船型的优化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进军高端。“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石油气(LPG)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船等船舶。“我们的梦想就是建造豪华游轮,现在中船集团已经开始在加紧这方面船舶的设计。”谭作钧说。

依靠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船舶工业由于起步较晚,长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增长。造船效率和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全行业平均生产率仅为日韩的1/4,大部分造船企业万美元产值耗电量是日韩造船企业的3倍多。

进入新世纪,随着船舶工业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韩之所以领先,根本优势是技术,是自主创新能力。”谭作均说。

而从世界船舶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型,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也是船舶企业能够生存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自主创新,在以大型LNG船、万箱以上级集装箱船等为代表的高技术难度、高附加值船舶领域迅速形成能力,实现批量建造和出口,获得市场认可,是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象征。

液化天然气船,是将天然气体积压缩600倍,达到零下163摄氏度,从而保持液体状态方便运输的特殊船舶。船体的主要材料是只有0.7毫米厚的耐超低温钢材,由于钢壁太薄,焊接时就像是在薄如纸片的钢板上绣花,不能有汗滴上,不能有手指印。

由于须具备在零下163℃条件下运输LNG的能力,LNG船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难度的“三高”船舶。长期以来,LNG船只有欧美国家及日本、韩国的少数船厂能够建造。

2004年,我国首艘14.7万吨LNG船建造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对承建单位中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而言,这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这不仅是企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造船业的一件大事。

LNG船作为特殊船舶,在建造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已经到了极为苛刻的地步,每一道安装程序、每一个关键零配件,都有特定的精度要求,且数据指标远远高于普通船舶,允许公差范围一般以毫米甚至1/10毫米计,细微度接近一根头发丝。

2008年4月3日,随着我国首艘LNG船在沪东中华成功交付,中国造船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是我国造船核心能力的提升。这是中船集团11年来快速成长的线路图,2000年,他们的造船产量才142万吨,而2011年已经跃升到1864万吨,提升了12倍。

谭作钧表示,这是一个零的突破,LNG船的舱容从22万立方米到17.5万立方米装载量完全符合客户在运输过程中对不同船型的需求。

谭作钧认为,在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能否积极主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否引领产品和产业发展趋势,是决定后危机时代能否获得领先优势的关键。中船集团公司将在适应国际经贸格局新变化、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和紧跟海洋经济发展新潮流等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领市场需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