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评论
 

2012年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露理财产品猎杀老百姓财富的陷阱——十七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胡笛

揭露理财产品猎杀老百姓财富的陷阱——十七评发展实体经济

今天的资本市场,一方面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为百姓投资打开了新渠道;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诉讼不断增多,不少老百姓的投资都屡屡缩水,就连我们觉得最值得信任的银行,有的都被扣上了“误导消费者”的帽子。从耳边听到的理财产品频频亏损的案例中,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资本市场到底对老百姓的财富动了什么手脚。

“理财”变“破财”,银行陷阱多

曾经银行是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名词,她像一个忠实的管家,为客户守护着每一丁点的财富。现如今,银行已经不仅仅再是个吸储放贷的中间商,他们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琳琅满目。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中国,利率跑不过CPI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把钱存进银行是个赔本的买卖。于是投资者就把目光转向了“花言巧语”吸引投资的理财产品。除了基金之外,国际黄金、白银价格被不断炒高,投资黄金T+D、白银T+D、纸黄金等产品的人也是熙熙攘攘。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资本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开启了一个催速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给缺少资金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却也开启了少数人忽悠多数人、银行忽悠老百姓的时代。在资本市场坐庄的这个时代,银行等金融机构牟取着不好意思公布的暴利,而老百姓的财富却在银行大力推荐的理财产品中频频缩水。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购买理财产品导致财富缩水的新闻频出,新增投资理财产品的账户依然持续走高,让人增加了对更多投资者缺乏必要投资常识而遭受损失状况的担忧。

银行谙规则,百姓受忽悠

银监会曾指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市场竞争混乱,存在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事实上,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出于满足存款规模、缓解存贷比监管压力、美化半年报业绩的需要。特别是在每年公布半年报和年报的特殊时期,这种“救急锦囊”被银行利用得更加频繁。

追根究底,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理财产品购买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落入“甜蜜的陷阱”。在这个看似公平的交易中,一方是理财产品的开发者,他们了解产品的特性、未来收益和潜在风险,另一方是多数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社会大众,对理财产品知之甚少,他们对于理财产品的模糊概念是“理财产品起码不会赔本”,而这些都是理财产品的各种旋床给我们造成的最大错觉。

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具有误导性。

理财产品的不透明是各家银行销售成功的重要伎俩。不论在产品设计和销售宣传环节,还是在资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透明因素。

购买过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无不被字数很小、密密麻麻的说明书搞得晕头转向。说明书内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即便有耐心看完,也不一定看得懂。不同的产品,说明书的内容不同。仅就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有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等,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规定,每一个产品投资标的都不同,而对于收益分配,每一家银行也有不同的规定等等。这些都给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带来了巨大障碍。

我们频频在银行大厅或者证券公司的滚动屏幕上看到“最高收益率可达40%”、“保本型结构性产品,最高收益高出同期其他理财产品”的字样,这些直白的诱惑的确让消费者打开了腰包。就以让投资者心动不已的“最高收益率可达40%”为例,其实投资者拿到这个最高收益率的概率极低,更有极端的例子是投资者不仅没有赚到钱,连本金也赔进去了大半,实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除了收益率无法得到保障,银行也没有向消费者解释清楚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在电视、网站和地铁里遍处可见的理财产品广告中,各类机构大肆渲染其产品之丰厚的可观的收益,却对风险事宜三缄其口。有一支广告只在最后一秒用细微的声音快速地提醒了一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似乎生怕被投资者听见。这样的理财产品,老百姓能信得过吗?

投资者在购买过程中具有盲目性。

不可否认,相比于将资金存放于银行而饱受负利率之苦,银行的理财产品的确提供了较高的预期收益率,看似是一个理性的投资选择。就连不少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板公司,也在大手笔地使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也是为什么盲目听信理财产品的诱人宣传,被所谓的高收益蒙蔽了双眼的投资者比比皆是。

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金融和法律常识,不了解理财产品本身,使得自己的投资频频吃亏。很多投资者连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标的等基本概念都不了解,也不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和要求银行解释,即便要求解释,往往也停留在口头,纠纷发生后无据可查。

不少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不认真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之后无法应对“损失之痛”。并非收益越高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这种产品也伴随着高风险,只有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才是最好的。

百姓理财难,监管是关键

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却也因为缺乏约束,有时候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以理财产品为名侵蚀着老百姓的血汗财富。我们应该看到,资本市场所代表的虚拟经济说到底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润滑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通过政策将这只野马驯服,继续为国家发展所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真正让银行有心甘情愿对投资者“以诚相待”的是监管部门的奖好惩坏。银行监管部门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督促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合法合规,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并且保证信息和宣传的真实可信。银监会可以对于商业银行打分评级,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销售理财产品的银行,可以针对违规操作银行采取惩罚措施,比如更加严格的资本金要求等。

社会公众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掌握基本投资知识,强化风险意识,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要银行予以解释,重要条款内容还应要求银行出具书面的解释,确保有据可查。

资金的使用者拿着老百姓的钱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老百姓却只能对着赔本买卖望洋兴叹,这是资本市场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唯有对这种现象加以揭露,才有可能拨开资本市场的重重乌云,把最美好的时代留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