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评论
 

2012年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榨取企业利润的“风景线”——十二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锦吴洁敏

银行榨取企业利润的“风景线”

中国2011年最暴利的行业不是烟草,也不是石油,更不是房地产,而是银行!

中国2001年银行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银行经营水平与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失血凝固而成的!

中国银行业的“迅速崛起”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银行业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最大赢家。如今,银行业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既不利于“公平”,也不利于

“效率”,银行业的暴利现象正在孕育中国经济新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利润乃企业营业生存的合理追求,利润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于经营管理层面的观察,就会失之于表面,而尤须探究的问题是银行与其关系人是否处于平等互利的地位,抑或是一方绝对稳赚、一方绝对损失的

“零和”关系,这样才能展开对高利润幅度进行伦理性批判。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是,银行以低于通货膨胀率约50%的利率吸收存款,再以高于通货膨胀率30%甚至100%的利率放贷,通过这一简单的方式获取了巨额利润。这是一个清晰无比的计算方法。不仅如此,实体产业由于以较高的成本获取了贷款,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或压低“实际工资”,这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的亏损者与受益人是企业与中国的老百姓。

不能不说的是,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是生存状态最为艰难的。国家经济繁荣和就业率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国有银行本身肩负着扶持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的道德义务,扶持他们等于扶持了民生。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银行应以优惠和合理利率回应渴求资金的中小企业和灵活经营的微型企业,但现实是他们要么贷不到款,要么只有接受比6.5%贷款利率还要高出许多的霸王条款。去年在温州出现的中小企业高利贷现象,自然是这种情况下被逼无奈的一种选择。

银行的暴利大大挤压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而广大中小企业呢?佛山市高明区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利润率目前普遍低于3%,亏损面超过20%。面对这种巨大的利润差距,也难怪有银行行长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都不好意思公布。

同处于这一层面的还有因出于置业、消费等原因而向银行抵押借款的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一旦背负银行借款,则面临着一辈子为银行打工的艰难生活,而银行却从来不必为坏账担心,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当银行涉及滥发奖金或福利等事件时,必会引发社会不公的冲天怨气。

众所周知,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四大行几乎垄断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二元化”,国有经济得以低息“输血”,民营经济频现融资难。商业银行具有了完全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储户和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则荡然无存。垄断之下,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可谓全球第一,可是储户的利益却受到了无情的盘剥。银行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反而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抽水机、抽血机,把企业的水抽干、血抽光。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违背了企业和金融的关系,一些金融业从业者无节制地拔高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改变了经济与金融的正常格局。西方国家加速企业的空心化,最终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也使经济遭受了重创。然而中国的银行家似乎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毫无节制地榨取企业的微薄利润呢?只有一个症结:银行家的良心有了变化。

近几年受金融资本控制的企业主要有三个类型:中小企业、铁路、房地产。中小企业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就业;铁路建设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的进出口、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提高,间接推高了居民购房成本,使“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大打折扣。

按理,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实体经济普遍困难、融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银行利润的增长也应当有所放缓。但是,去年前三季度银行的利润却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仅5家银行的净利润就高达5400亿元,接近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利润总和的一半,超过同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50%,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这些收益,无疑都是企业利益的转移。虽然站在纯经营的角度分析,这些都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合法收益、合理利润。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合理”、“合法”的背后,是对企业利益的无情伤害。

在近几年,很多银行在从事存、贷款业务过程中,都充斥着大量的非正常、非正规手段,最典型的,莫过于票据贴现业务了。在2009年2月,银行票据贴现一度占到45%,这纯粹是中国式的次贷。当时在中央重视和银监会的干涉下,这一现象有明显收敛,其后又故态复萌。几乎所有银行都在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逼迫企业接受票据贴现业务。而偿还贷款则必须用现金。否则,以规模为由,拒绝向企业发放贷款,或削减贷款金额。很多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从表面看利息并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贴现部分,融资成本就将大幅提高,以上综合利率超过10%已是常事,很多企业的银行融资利率已高达16%以上,与高利贷无异。

银行以非正常手段从企业身上榨取利润,已成为目前金融秩序混乱的一道“风景线”。要知道,多家银行在上市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财政的支持,让纳税人为其以前的经营失误买单;另一方面,又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借口,让外国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溢。但是,在遭遇资本充足率不足、风险凸现等矛盾时,又通过股市再融资化解风险,让股民为之买单。如此,银行到底扮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银行的巨额利润,岂不让企业欲哭无泪?

显然,金融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和一时的得失,正在用很多违背经济规律的手段改变和颠倒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损伤实体经济的利益。他们忘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岩石,他们不知道自己只是岩石上的积雪,一旦岩石松动,便将是积雪的轰然崩塌。

眼下,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已完成了人事更换,新的监管部门掌门人,能否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全局出发,给银行的不规范、不正当、不正常经营行为上点“紧箍咒”呢?类似擅自扩大贴现、提高利率等行为,是否可以得到遏制呢?能否让中国的企业在融资中稍稍得到一些实惠呢?也许有希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