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2年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决用工荒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青松

解决用工荒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所谓“民工荒”只是一种表象,表面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低端制造业的结构瓶颈,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用工荒逐渐显现。实际上,用工荒的背后,反映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产业问题甚至社会问题。

首先,全球经济走势向衰、欧洲债务危机持续,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型企业深受影响。以往欧美经济正常时,用工淡旺季分明,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市场态势对用工进行适时调整,用工荒只是暂时现象。而现在国外采购商采购意愿一直非常疲软,订单不足。国际订单不断变短、变急,订单节奏完全变乱。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相当一部分出口型企业用工量维持在低水平。企业根本养不住人,也不敢养人,结果缺工成为常态。

其次,在短短几十年里,我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并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然而,这与大量低廉劳动力不无关系。如今这种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在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将进入存量劳动力竞争时代。

再次,与财富分配的调整、农民工待遇关联颇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过去二三十年来,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变化不大。与此同时,城市生活成本日益增大。企业主、沿海城市居民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各项惠农政策下,中西部发展很快,有的地方待遇并不比沿海企业差。农村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原有工资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劳动力价格的情况下,用工荒现象自然产生。

最后,用工荒中普工的短缺只是一个方面,技术型工人的紧缺则反映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说到底,人才荒是关键。实际上,“民工荒”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劳动者技能的结构问题,是因为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要破解“民工荒”,必须解决其背后反映出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现在必须改革劳动制度、户口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集群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合作经济和新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政府需要制定新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建立、完善培训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和校企联合等培训模式,并将中等技能人才的普及与教育同高中义务教育合并规划实施。

从用工主体来讲,企业应从“用工荒”得到启示,除提高劳动者待遇之外,关键还要针对目前就业者的自身特点,提高其技能、维护其权益,“拢络”其感情,切实地做到职工与企业一起分享经营成果,这才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