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旅成旅游业排头兵
从传统业务走向产业集聚,从业务经营转向资本运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红梅本报记者方广黄春兰
从传统业务走向产业集聚,从业务经营转向资本运作广东中旅成旅游业排头兵
2008年11月13日,在湛江“山洽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左一)巡视广东中旅集团展位时,勉励广东中旅要率先做强做大。
谁都未曾想到,10年前净资产为负4亿元、处于完全自由市场竞争行业且没有任何政策保护的一家省属国有企业,在10年后的今天能够大放异彩,成为行业排头兵。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广东中旅集团。其在全国率先提出“旅游产业园”及旅游总部经济的概念和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及旅游产业业态的创新,并凭借一系列重大项目为载体,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业务向产业集聚发展的转型。
2010年,广东中旅净资产超过9亿元,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榜上夺得三个第一:百强旅行社第一,出境游十强第一,国内游十强第一,创利税在全国十强旅行社中排名第二位,入境游排名十强旅行社第三位。
八年解决债务之痛
事实上,1996年以前的广东中旅曾经顺风顺水,当时的侨汇免税、出入境旅游两大块业务享有充分的政策保护。1996年保护政策取消后,广东中旅集团为了急于走向市场,走了一段盲目扩张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到1998年底,全集团十几个企业,只有2个是盈利的。至2002年审计,资不抵债达4.2亿元。
面对沉重的债务和生存威胁,广东中旅集团领导班子抱着“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业绩”的态度,多管齐下推进债务重组。经过长达8年的不懈努力,广东中旅终于在2007年底彻底解决了多年的历史债务问题,为发展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传统业务领域,广东中旅集团创新经营模式,积极进行转型升级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突出主业,形成了以旅游为主业,涵盖旅行社及相关业务、旅游汽车客运、酒店投资管理、景区投资管理四大板块的业务格局。
二是对存量资产进行新的规划和功能定位,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如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地处商贸中心的地理优势,将华侨酒店转为专业商贸市场整体出租,使传统酒店向商贸地产转型,从而大幅提高了物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原来每年盈利300多万元的华侨酒店转型后每年盈利达到3000多万元,增幅近10倍。
三是积极开展广东中旅品牌经营,扩大传统业务规模及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广东中旅”品牌经营力度。在“双转移”有关品牌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成功以“广东中旅”冠名在省内各地市注册设立旅行社有限公司,有力推动了布点全省、壮大网络、拓展主业、优化布局的工作,先后在省内外设立了23家旅行社,“广东中旅”的品牌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和扩张,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提出旅游产业园新概念
去掉债务包袱并夯实了发展基础后,以王万年董事长为班长的广东中旅集团开始全力谋划和实施新的发展大计。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广东中旅集团顺应国家和广东产业导向,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旅游产业园的概念,从2009年开始,计划总投资128亿元,在珠三角、粤东、粤西三个区域分别建设佛山南海西岸、梅州客天下和湛江东海岛三个旅游产业园项目,初步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
旅游产业园是旅游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创新型的旅游产业形态。作为综合性、生态型、体验式的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园区,旅游产业园既是旅游经济开发园区,又是低碳旅游示范区。
在2010年8月30日举行的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奠基仪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表示,广东率先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并积极进行实践,这不仅是广东建设旅游强省是一个新举措、新抓手,也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载体,意义重大、经验宝贵。
规划总面积约8500亩,总投资68亿元的佛山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秉承生态环保第一的理念,以生态西岸、养生西岸、文化西岸、产业西岸为定位,以优美的山水景观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底蕴、水文化为特色,以“让都市人回归生态、亲近自然”为宗旨,规划了生态文化区、酒店及别墅区、温泉养生区、国际会所区、风情商业区、体育公园区、创意研发区、旅游社区等八大主题区域。该项目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旅游局授牌的“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目前全国有9个国家级大型旅游项目,广东有3个,西岸项目是最新认定的一个。该项目同时被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现代服务业100强项目。广东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旅游产业园建设,促进旅游要素集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佛山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等现代产业500强旅游业项目建设”。2011年5月,该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纳入全国旅游发展“十二五”重点项目和国家扩大内需旅游储备项目。
目前,南海西岸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14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2012年1月完成主体封顶,西岸森林生态园已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成一期升级改造并对外营业,2012年1月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308亩旅游不动产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及项目建筑设计招投标工作,2012年1月动工。南海项目从策划、立项、规划、融资到开工建设,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将于2013年完成一期建设并开园。
2011年11月21日,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考察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后表示:产业集聚区经过两到三年精心努力,一定能够在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占有一席之地。
为整合利用南海旅游、人文、生态资源,建设“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和文化南海,目前,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海区,并更名为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
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一期客家小镇项目已经正式运营,计划开通广州至景区的旅游直通车。湛江东海岛旅游产业园项目也有了实质性进展。
旅游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使广东中旅集团从传统的旅游业务向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聚、融合发展转型,创新型的业态,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和功能,同时使其资产结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型成效明显。
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广东中旅敏锐捕捉到广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传递出的政策信息,催生谋划了旅游经济总部重大项目,计划在琶洲总部经济区建设“广东中旅国际旅游总部大厦”这一集旅游研发、展示、推广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城市综合体项目(用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2011年6月8日,广东中旅在广州市“新广州、新商机”2011年经营性土地推介会上,如愿在琶洲总部经济区域签订了“勾地”申请确认书。目前,该项目推进工作顺利,已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将于2012年上半年动工。该项目实现了国家中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突破,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集聚旅游总部经济的基地,填补广东缺少旅游总部基地的空白,成为广东旅游文化的新地标、广东对外交流的新窗口、旅游产业研发的新高地。这既是广东中旅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新的里程碑。
增长动力:研究先导与科学管理
广东中旅的创新及快速发展建立在翔实的基础研究、科学决策及管理之上。
广东中旅集团目前已组建了广东中旅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设立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定位政府智库、行业先导的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平台,开展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促进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向高端现代服务业转型,为广东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持续智力支持。据了解,聚集了北京、广州、湖南等地知名旅游学者和规划、策划专家的广东中旅产业研究院采用“小机构、大网络”模式,目前已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航海高等专科学院联合设立多个研究机构和基地。
广东中旅集团的快速稳健发展还得益于科学管理。面对现代管理和持续发展的压力,广东中旅集团颁布了《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下属经营单位中推进实施。经过几年实践和不断完善,年度经营绩效考核工作已成为中旅集团管理下属经营单位的有效手段。
2010年中旅集团为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开始从构建集团经济运营分析体系和实行成本费用分类考核两方面入手,在集团范围内建立自下而上的月度经营分析报告制度和成本费用指标考核分析制度,使激励和约束管理机制更加系统和常态化。
资本运营:打开新的上升空间
广东中旅集团确立了“十二五”“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品牌经营、人才支撑”四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和完成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建立研发创新平台、引进人才、强化激励考核机制等七项重要任务。力争到2015年实现资产、营收翻一番,利税翻两番的目标,用2—3年的时间“再造一个广东中旅”。
尤其是资本运营为广东中旅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广东中旅积极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发展的道路。2001年,广东中旅在省属授权经营企业中率先发起股份制改造,联合香港中旅、澳门中旅及珠三角部分城市的中旅社设立了广东省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旅股份)。伴随着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大趋势,中旅股份的上市工作目前已全面启动,并先后成功引进中科白云投资基金和上海乔祥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完成增资扩股。未来中旅股份将着力打造旅行社、旅游汽车客运、旅游产业园3大板块,目标是2013年实现IPO上市,成为市值达30亿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现上市与旅游产业园项目的良性互动发展,并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上市。
公司上市大计一旦完成,将是广东中旅资产经营长期资产经营结出的硕果,而公司的上市反过来将更好地促进资产经营的开展,为公司发展打开新的上升空间。
广东中旅集团董事长王万年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争取早日成为广东第一家上市的大型旅游集团,为幸福广东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