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评论
 

2012年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发展需要的“十个环境”——九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思贤

企业发展需要的“十个环境”——九评发展实体经济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实体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同时也明确给出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位,即“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短短数言,表明政府对于实体经济的坚强决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旧持续,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政府怎样扶持实体经济,人们翘首以待。

一个约定俗成说法,便是政府要出面救市,放宽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政府对发展实体经济责无旁贷,然而政府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大有考究。

显然,政府在发展实体经济中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投资。为应对2008年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泡沫。但由于配套制度不完善,资金流向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了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国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危机不断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对金融业发展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渐渐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倾向。金融业向虚拟经济过度倾斜的后果是金融业在自我循环中膨胀,而实体经济却出现了空心化,恶化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实体经济对各级政府充满希望;政府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任务异常艰巨。弄清政府面对的现实环境,极为重要。

首先,社会大众价值观的集体偏离。过多地强调发展适度与经济效益,无形中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主张投机心理的膨胀和发酵。尤其21世纪以来,股市和房地产狂热带动了整个民众投机成风,价值取向逐步向“钱”靠拢。温州炒房团和民间借贷的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营资本逐渐退出实业,进入股市、楼市和金融市场,拉高股价房价的同时,也让大众社会不安全感继续加剧,跟风投机,由此进入“投机—富裕—再投机”的恶性循环。

其次,银行对实体支持不力。4万亿的投资绝大部分进入基建项目和金融市场,而最需要资金政策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的却寥寥无几,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入给房地产开发商,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无疑是国内经济环境恶化的重要推手。

再之,地方政府对GDP的盲目攀比。许多地方政府把GDP增速作为硬指标,干部考核和选拔体制基本上还是以GDP论英雄,加剧了民众信心丧失,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恶化了发展环境。

如何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走出这场危机,政府到底应当怎么样,人们在寻找不同的答案。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看来,市场自身失去了修复的能力,这场危机实质上就是“自由市场的堕落”,政府必须出手干预。然而自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带来的不是经济的复苏,欧美的过度干预让国家面临破产,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干预把市场带进了更畸形的模式。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强政府,弱市场”的模式下,政府不仅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绝对的决定权,而且在微观经济中无处不在,政府任何一个决策失误都会给市场带来持久的动荡。政府把力量用在构筑市场环境上,还是放宽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近100年的历史反复证明,虽然市场并不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其他的方式只会比它更差。因此,目前中国政府应当做的不是更加频繁地投资,以此干预市场,而是主要力量用于服务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下转第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