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评论
 

2012年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出现实业空心化——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贺璐婷

为何出现实业空心化

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是中国经济近期的真实写照,实业空心化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否认的真相。

为何中国会出现实业空心化?一方面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艰难,另一方面确实由于虚拟经济火爆。这就像是天平的两头,一头越来越高,一头越来越低,这样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方被悬空,就是实业空心化的出现。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繁荣期,出现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空间广大。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领域出现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国制造业撑起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繁荣。然而现在他们“经营状况不好,实体经济难做”成为了大部分企业家的感慨,热衷于实业的企业家却不多了。

金融危机与宏观政策的双重交困,使很多企业没办法静下心来做实业。

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不振影响,加上自身转型和自我调控要求,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调。运行中一些问题也较为突出:宏观经济环境面临“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问题。微观上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资金供应比较紧张,出口增幅有所回落,中小企业经济困难加大,实体实业面临不景气之忧。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资金成本还在上升,也动摇了企业家的经营意志。10年前,生产线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水平在1000元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3000元左右了,而且员工的福利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但问题是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攀升,企业的经营风险在持续增加,这些问题没有谁会为企业分担。势力单薄的企业因为扛不住日益沉重的成本“大山”,与其走得步履艰难,不如潇洒地放弃了实业。

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的现实原因,让做实业越来越不赚钱,赚钱也越来越难,在微薄的利润之下,逼得一些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逃离出实体经济的资本并没有放弃对“盈利”的追逐,他们像嗅觉灵敏的狼,闻到哪里回报高就往哪里流动,就扑向哪里。

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房地产行业在宏观政策刺激下大受其益,尤其是对于行业利润低、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拥有高额回报的房地产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甚至包括康奈、奥康、报喜鸟等知名制造业企业。

除了高额利润诱惑外,房地产业进入障碍较低,也是国内众多企业急于淡出实业转投房地产业的重要原因。在现有制度下,虽然房地产在开发时需要极大量资金,但银行大力支持,按揭贷款的出现,预售制下的现金快速回笼,建筑工程垫资施工的行业管理,都使企业实际投资资金并不多。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土地费用和工程款还可以延期支付,进入市场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壁垒。房产自然成为优先的投资领域。

此外,受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限制,民间资本在一些行业领域占比重过少,在某些行业甚至无法进入,稍微有一点利润的行业都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电信、石油、银行、保险、传媒等领域更是几乎全数被国企所控制。民间投资渠道窄,过剩资金难觅出路,只能投向虚拟经济或者资产价格的炒作。

关于这一点国家曾出台“新36条”想予以改善。然而,“新36条”民资和国资双方都不怎么在乎。由于实业利润稀薄,民间投资偏好聚焦于资产泡沫,而国企资本拘泥于眼前利益,寄希望于他们顾全大局,退出一些高利润行业,更是一种奢望。于是“新36条”再度被架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此外,即使在民营经济或者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场所,但由于经济是不公平的,待遇是有差别的,所以它感到没有保证。但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也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就流到了资产市场去了。民资的发展空间有限和政策不确定性,使得民营企业决策者对未来预期十分担忧。这一点从阿里巴巴集团马云的言辞中已可窥见。“随时准备把支付宝献给国家”,在2011年4月,面对坊间关于“央行超级网银要收支付宝”的传言,马云如此表示。尽管事后阿里方面解释这句话“并无其他深意”,但马云的表态依然引起了外界的无限遐想。

投机性强的股市、楼市、玩钱赚钱的高利贷成为这些闲散资本资金的新目标。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资本都从实体经济转向了高利贷、楼市市场。这样,造成实体经济和主业空心化也就成为必然。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看,第三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而最近五年来,制造业无论在基本建设投资层面,还是在更新改造投资层面,所占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都是下降的。

企业像树木,资金是土壤,如果脚下的土壤坏了,吸取不到养分了,树木迟早要倒下的。中国这棵经济大树要健康发展,实业空心化不可以再继续下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就是要让我们的经济重新扎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