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回归实体 主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回归实体 主业
 

2012年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制造”加剧实业空心化目前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过多发展金融等业务所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离制造”加剧实业空心化目前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过多发展金融等业务所致。

素有“小家电之王”的苏泊尔等制造业龙头,也放弃数十年打拼的主业,专攻地产投资。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根基。

据记者调查了解,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存在着资本逃离实业、成本高涨、利润微薄等等情况。部分从实体起家的企业家选择退出,将在实体企业积累的资金转而投向那些见效快、利润回报高的投资,而忽视了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

一些企业放弃主业、放弃实体转而投向其他领域特别是房地产、放高利贷情况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金融投资应建立在强大实业基础之上,如果本末倒置,将引发“产业空心化”,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构成根本性威胁。

经济学家警告说,大量资本抽身实业转而投机,会令中国经济面临“空心化”的风险。

“离制造业”风险

来自于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汇集了内地最重要公司的A股市场,有超过六成约800家企业均涉足房地产,遍及所有行业。

在民营资本最为发达的温州,6成受访的温州企业将自己的资金用于厂房以外不动产投资。素有“小家电之王”的苏泊尔等制造业龙头,也放弃数十年打拼的主业,专攻地产投资。

素有“制造业之都”之称的温州,这里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入非实业领域,被经济学者们称为“离制造业”。“我们做实业的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辛苦不说,而且利润微薄,很难支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温州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刘欣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无法静下心来安心做实业。“现在传统产品市场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还不如把原来积累的资本投到回报快的地方去。”

刘欣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指出,目前温州商人主要还是把资金继续投向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有些甚至把厂房出租或者出售了,拿着这些钱去进行投资。

周德文认为,企业逐渐放弃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以及虚拟经济,从而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以打火机企业为例,2001年时温州拥有近4000余家打火机企业,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市场份额,而十年后保留下来的企业却已经不足100家。近年来还不断出现“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转做投机的“僵尸企业”。

对此,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孙飞指出,在整个国民经济内部,企业家在实业和非实业之间转换本来是正常的,但若是某个领域出现大面积的企业家放弃主业,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本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房产、金融投资应该建立在强大实业基础上,而如果反其道而行,这可能引发实业空心化。

有专家认为,产业“空心化”苗头如果继续蔓延,会导致更多的资本从实业经济领域撤走,刺激资产快速“泡沫化”。产业空心化、企业热衷挣快钱,还将催生民间高利贷的大规模发展。高利贷的发展反过来又加速了产业空心化。如此恶性循环,民间资本泛滥成灾,吃、穿、住、用的,只要能“炒”的物品都“炒”起来,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

三大红利衰减呼唤回归实业

泡沫经济往往与实业空心化如影随形。

日本“二十年增长型衰退”、亚洲金融危机乃至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一系列危机的背后都有经济泡沫化和经济空心化的踪影。

据了解,无论是日本“广场协议”后所遭遇的十年衰退,还是2008年源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无不是产业空心化种下的恶果。

而此次欧债危机有一个显著的产业背景,即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

著名经济学家陈乃醒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过多发展金融等业务所致。相反,德国由于重视制造业,制造业基础扎实,所以受到的影响最小。

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24%下降到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11.6%,制造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也长期呈现下滑趋势,产业空心化所导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走向失衡并引爆美国金融危机。

现实情况是,我国当前也面临着经济泡沫化和实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和巨大挑战。

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随着这三大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尽管中国制造业占GDP的48%,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却遭遇瓶颈,出现大量过剩产能的同时,又出现产业空心化迹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实体经济发展虽然在现阶段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从长期来看,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本源动力势必会获得长效市场支持,所以出于长效利润率的考虑,大企业应当偏重实体制造产业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实体经济依赖的市场需求不会消失,这决定了企业在同业中需要保持长效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从研发、销售渠道进行入手,扩大市场份额;从产业链拓展角度来看,不断地进行实体产业拓展将为企业保持规模化运作提供平台,能够为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起到促进作用。”薛胜文表示,只有实体经济强大了,中国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首先,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其次,发展实体经济是扩内需的保障条件。发展实体经济和扩内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要与内需扩张达成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再次,发展实体经济是控物价的有效手段。控制物价上涨关键是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优化实体经济增长。

坚守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作保证,也只有壮大实体经济,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实现“稳中求进”的总要求。

当前,一些靠实业起家的企业主们热衷离开主业,蜂拥进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实业“空心化”。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产业“空心化”的苗头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包括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在内的多个地市积极出台具体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在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原来“开小差”的企业开始“回归”实体经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表示,现在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促增长,要抑制投机,鼓励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这些信号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

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薛胜文认为,对于产业空心化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政府的行政导向在防止产业空心化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其一,财政及信贷政策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能够切实防止产业空心化蔓延;其二,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扩大需求市场、减少实体经济综合成本,这样为扩大实体经济规模起到关键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