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稳进2012 中小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稳进2012 中小企业
 

2012年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企业向技术拉动转型

专访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专访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中小企业向技术拉动转型

陈乃醒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大国崛起的必经阶段。”日前,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举国体制的推动下,我国技术和劳动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保持高速度增长,等20—30年后,我国将再次迎来巨变。”

中小企业转型的中国逻辑

《中国企业报》:现在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从政府到企业、学者都提出企业转型,您是怎么看待企业转型的?

陈乃醒:我国30多年的改革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实目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很自然地提到经济转型,或者是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

我们国家经济的模式,特别是中小企业,到底目前是什么型呢?我认为,“包括我国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在内,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以增人拉动的”,所以我把中小企业以及我们国家的增长模式归结为“增人扩张型”。

《中国企业报》:在您最近研究的课题《中小企业转型的逻辑发展与模式定位》中,中小企业转型的逻辑发展核心是什么?

陈乃醒:“增人扩张型”是由于我国的整个特点和资源禀赋决定的。我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表现在最重要的方面是就业:70—80%的劳动力由中小企业解决。60%以上的GDP靠中小企业贡献。

市场经济的路子完全是从中国自然禀赋出发的,由于竞争激烈、人口多、工资成本低的因素,在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资源的情况下,先走低端是历史必然,参与低端产业链,使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后向高端发展。但是介入世界低端产业链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技术水平低、造成一定的污染、管理水平低等等。

《中国企业报》:目前全国各地用工短缺的现象仍非常严重。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陈乃醒:劳动力短缺,招工难,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转移。劳动力短缺的标志是:一、我国的经济规模与人口众多相适应。二、财富的增加使几亿人脱贫。有能力去竞争高端技术,向高端产业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资基础,为企业转型奠定了基础。

由于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侵蚀了一些低利润的企业,它们受不了就倒闭了。我认为,5%的淘汰率是正常的,今年明年可能会达到10%,甚至超过10%淘汰率。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光是东部企业招工难,中西部都招工难,全国缺少10%的劳动力。每年要增加10%的劳动力我们才能够维持高速的增长,但是现在没有劳动力了,怎么办?于是就提出转型问题,这是水到渠成的,这就是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的逻辑。

从增人拉动型到技术拉动型,这个模式的转换是一种逻辑的变化,过去靠人,现在没有人了,靠技术。

中国应避免拉美化现象

《中国企业报》:中小企业是否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陈乃醒: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都存在着中小企业的问题,都需要发展中小企业。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小的是美好的”观点,就是说发展小企业是非常好的,认为发达国家不能走过去的路了,要实行世界分工,把有污染的产业全部放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正需要这样的产业。

而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转移高耗能到发展中国家,但过多的转移则出现产业空洞化,就业长期解决不了。现在有些欧洲国家过度强调金融服务、信息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反之德国则非常注重制造业,“工人世家”现象明显,工人技术娴熟、肯吃苦,生产的产品都是精品。

而拉美国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由于主要靠欧美国家投资,掌握其经济命脉,经济政策没有持续下去,转型不成功,结果陷入中等国家发展的陷阱,人均一千多美元,两千美元上不去了,长期徘徊。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陷入这个陷阱里面,带来很大问题。中国如果能够避免拉美现象,实现转型成功,则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企业报》:您对政府决策者、中小企业和企业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乃醒:转型是痛苦的。由于工资提高,劳动率并未增加,导致劳动成本提高,低成本优势减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处于世界两方面夹攻:一是东南亚的人力资源优势,二是高技术国家的技术优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困难表现在订单减少、企业外移方面,这是转型的痛苦。

但是,走出困境只有一条路:由过去增人扩张型转到提高技术扩张型的模式。对此,我建议企业家们要有智慧,因为世界更复杂,贸易摩擦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复杂。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转型需要很长时间,可能需要5—10年,否则欲速则不达。要认清形势,淡定情绪,做最熟悉的事,注重专业,踏实苦干,坚定前行。

对中小企业而言,一是要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思维方式要改变,再不能依靠过去粗放的管理来进行企业的生产。二是加大投入,对落后技术进行改造。在5—10年或尽快的时间内,逐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最后达到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为主的水平。

对政府的建议,一是适应转型的历史经济规律。二是加强政策配套,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金融、税收等社会体系和社会氛围,提高人力素质。在举国体制的推动下,我国技术和劳动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保持高速度增长,等20—30年后,我国将再次迎来巨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