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大国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大国资
 

2012年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国资聚焦关键领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成都国资聚焦关键领域

日前记者从成都市政府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实施重大项目2469个,完成投资6015.5亿元。其中,通过国企实施项目1337个,融资2373亿元,完成投资1233.32亿元,促进了中央在蓉企业、改制企业的发展、稳定。成都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门生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称:2012年将充分发挥市国资委监督管理、服务引导的功能,打造现代国企,为成都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多作贡献。

争当排头兵

门生说,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是在成都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成都打牢“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坚实基础,加快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这对成都国资国企来说,既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又是重大的发展机遇。2011年12月19日和22日,市国资委党委分别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和在蓉央企、改制企业、市属国企党委书记参加的国资系统学习贯彻专题大会,就是要充分发动全系统2500多个基层党组织、7.8万多名党员、23万多名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用全会精神凝智聚力,无论是在承担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任务上,还是在抢抓市场机遇、参与市场竞争上,全市国企都要争当排头兵。

以国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成都建设

门生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国资国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重责任,切实发挥了“一个主体四大作用”(即发挥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的投融资与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城乡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引导作用、民生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关键作用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作用)。

门生表示,市国资委和市属国企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全市国有企业必将成为成都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的主力军。就“交通先行战略”来说,在交通建设、构建立体公交体系上,交投集团、地铁公司、公交集团等企业要总结好参与城市交通建设、营运的经验,为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作出贡献;就“产业倍增战略”来说,工投集团、成飞公司等企业要加大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投融资力度,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带动、放大和扶持的作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就“立城优城战略”来说,建工集团、城投集团、传媒集团、兴蓉集团、兴城公司等企业要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和民生工程为重点,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就“三圈一体战略”来说,每一个圈层的发展都有国企在强力推动,如文旅集团整合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的古镇系列、开发的体育产业,农发投建立的现代农业基地,城乡商物投集团建设的生态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下一步这些企业还要加大对二、三圈层的投建力度,助推“中雁竞飞、尾雁快飞”;就“全域开放战略”来说,市属国企、在蓉央企、改制企业都能在对外开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融资投资、人才聚集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特别是在利用国企优质资产通过战略重组与外地优势企业开展合作上,要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成都建设。

实施“企业航母计划”打造现代国企

对于下一步工作,门生更是充满信心。“就是要通过实施‘一三三’的工作思路(即一条主线、三个专项行动、三个保障),贯彻好市委全会精神,打造一支适应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能挑重担,敢打‘五大兴市战略’硬仗的现代国企。将尽快研究出台《成都市国企做强做优的意见》,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城市发展和民生工程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主业,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门生表示,三个专项行动计划:一是打造“企业航母计划”,按照“一行业一集团,一集团一主业,一主业一板块”的原则,避免同业竞争,实现错位发展。二是推动“上市计划”,主要通过资源整合、产权多元化等途径培育上市板块,指导每个集团公司至少确立一个培育和推动上市的优质资源,加强指导和协调,使企业早日具备上市条件等。三是“建设国企先进文化计划”,把企业发展目标、社会责任、廉政建设、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谐文化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形成国企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个‘三’是三个保障”。门生表示,三个保障即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和服务保障,通过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国企发展提供动力;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为国企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实施首问责任、服务承诺等制度,达到知需解急、推动企业发展、让企业满意的目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