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大国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大国资
 

2012年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合创造重庆“万亿国资”面对国资委的任务与目标,重庆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发展的国有经济改革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

整合创造重庆“万亿国资”面对国资委的任务与目标,重庆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发展的国有经济改革之路

重庆形成了“国有投资集团—市场—建设”新型投融资模式

自2003年至今,各省市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闯出了一条独具各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国资大考场上,重庆市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2011年初,重庆资产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国资系统中第四个跨进“万亿元国资”的省市,全国排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向媒体表示,截至2011年10月,重庆市国资达1.456万亿元;预计到2011年底重庆市国资会超过16000亿元,逼近17000亿元,达到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时的10倍,利润达到400亿元。

而在十年前,重庆辖区内各级国有企业的总利润仅有8亿元,这不禁让人对于重庆监管模式,引起更大的探究。

改革调整提升发展质量

“2011年各地国资委要结合本地区和所监管企业的实际,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2011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说。

面对国资委的任务与目标,重庆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发展的国有经济改革之路。

据公开数据显示,重庆市国资委现直管集团39户,其中,资产百亿集团15户、500亿级集团6户、千亿集团3户。分“八大投”、地方金融、工商产业三大板块,按4:3:3比例布局。

2002年,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的问题,重庆先后以国债、规费、土地、存量资产、税收等“五大注入”,组建了8个大型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八大投”),包括重庆地产集团、重庆城投集团、重庆市水务集团、重庆水利投资有限公司、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和重庆渝富公司,形成了“国有投资集团—市场—建设”新型投融资模式,这被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称作“智慧工程”。

“八大投”承担了重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路桥、供排水、农村水利、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和大剧院、文化宫等公益项目建设,成就了“重庆主城一月换张地图”的“神话”。截至去年10月,资产总额5898亿元,年均投资额约800亿元。

值得欣喜的是,在“十一五”期末,“八大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公益项目2641亿元,年均投入约为以前年度的50倍,即5年干了靠财政投入需要50年才能干的事。

国资监管大格局下的样本

重庆市实施了“整体上市”战略,推动国企机制深度转换、监管体制深刻变革。

2007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将整体上市确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2008年,重庆机电H股在香港上市挂牌交易,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10年,水务股份登陆A股,农商行挂牌香港联交所,商社集团、港务集团实现主营资产整体上市。目前,在省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重庆以12家位居中西部12省首位。

这些企业的上市,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了优质资源向优质国企集中,解决了国企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更重要的是推动国资监管从原来单一的出资人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环境,即在出资人监管基础上,引入了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了交易所、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了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也引入了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

新接收、新组建地方金融企业,成为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坚。截至去年10月,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金融资产总额5551亿元,所有者权益611亿元。据崔坚介绍,这些金融资产来源于两个渠道。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接盘原民营控股、濒临倒闭的五户地方金融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本重组”、“班子重组”三大重组改造壮大而来。

有专家指出,重庆市国资委无论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创新,可以说一系列创新的整合路径,创造了重庆的“万亿国资”。

深化改革增强国有经济实力

为解决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以国资主导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其中,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的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

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重庆以工商产业集团与担保公司合资组建小贷公司,专门为工商企业产业链上的非公企业提供小贷服务,收到了多重效果。

据悉,仅中国四联集团与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组建的“信联小贷”,就为四联集团产业链上34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进行市场调节,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政府通过赋予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建立土地供给的“蓄水池”,解决了10年前房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的问题。通过国有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建设强度,促进了重庆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体制建设,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

按照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重庆国企正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两翼”园区帮扶工程,可带动投资上千亿元,新增产值上千亿元、税收上百亿元,解决和带动就业上百万人。

经测算,随着以上“十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到2015年,可以投入和带动民生投入1万亿元以上,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和存量资产收益可超1000亿元,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的比重可达30%以上,可以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圈翼”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拉动可达60%左右。

崔坚表示,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万亿元左右,年利润600亿元以上,生产经营一线普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商企业核心指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每户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4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