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1版:B18资源/物流/其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1版            B18资源/物流/其它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稀土“休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

稀土“休克”

中国稀土资源分布图

稀土,在国内外的行业市场里从来不缺少FANS。

近年来,稀土更是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重点无非定格在定价权问题事宜。尤其是在拿中国进口价值暴涨的铁矿石来做参照物时,中国出口的稀土被评价为卖了所谓的“白菜价”,这在社会上引发出了不少的“涟漪”。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稀土出口已有了限制稀土产量和出口配额这两扇双重阀门。有专家指出,这对于正在觉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国来说,算是双重利好,再加上国内大企业规范的整合稀土资源,这只会使中国的稀土行业更趋向于持续发展。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就稀土来说,关于它的消息会不绝于耳。

稀土整合大幕开启

稀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使稀土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伴随着《意见》的出台,一场整合中国南、北方稀土的大戏已经开锣。

在稀土行业处于江湖的同时,一股以大企业为主导的新兴力量正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力量。

7月19日,由中国铝业公司、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在广西南宁揭牌成立。

在这其中,不乏看出,大企业进入稀土市场的决心。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官网获悉,12月16日,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全面整合运营暨揭牌仪式在长沙举行,这标志着五矿有色控股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有色业务中心的平台公司,五矿有色控股持有湖南有色100%的股权和五矿有色92%的股权,在钨资源量、硬质合金产能、锑冶炼产能、中重稀土产能及铋资源量上拥有五项世界第一。

而此前,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正依托湖南有色在株洲的现有有色产业,以湖南有色作为实施主体,通过整合资源,10年内五矿集团在株洲市企业的总体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使株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及精深加工基地。

事实上,稀土是我国少有的优势战略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对促进我国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现在南方稀土行业正进行的一系列整合重组,有分析师指出,由于南方稀土市场呈现不确定性,所以,整合方式应为央企独大并牵手地方国企。之所以这样做,有业内人士解读为,尽管央企拥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等的优势,但鉴于南方稀土资源被地方政府控制的事实,南方稀土整合不可能出现央企独大的局面。

四川稀土整合大幕已开启。据悉,汉龙集团、乐山盛和稀土公司、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就稀土产业整合重组签署框架协议,三家单位将携手组建国有控股的大型稀土企业。根据规划,新成立的公司将成为四川稀土产业最大的公司之一,年产值将达到30亿—50亿元。

稀土高新技术待破冰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稀土开发应用水平,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应用,与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成正比。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公认的最大稀土资源国,日、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虽都缺乏稀土资源,但它们稀土用量都很大并且拥有世界一流的稀土应用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家都把稀土看做是对本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战略元素。据公开数据显示,美国认定的35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都包括了全部稀土元素。

由于世界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恢复和稀土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外投资稀土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而在中国,其实也并非落后于国外。

一位从事稀土相关技术研究的不愿具名的专家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中国要想掌握绝对的国际稀土价格话语权,必须先加紧稀土产品的技术研究。

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稀土整合正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稀土高新技术上也抢占制高点。

事实上,稀土材料应用遍及航天、航空、信息、电子、能源、交通、医疗卫生等13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在现代新兴绿色能源技术、高新技术和国防军工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生产稀土金属及合金的关键技术铷铁硼速凝薄片制备技术一直被日本所垄断,为打破技术封锁,“十五”时期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发中心通过科技攻关,顺利掌握这一技术,并于2006年实施工业化生产。

有专家认为,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我国高端磁体的产业升级,而且大幅度降低了设备的生产价格,逐步占领国际市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