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6版:B13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6版            B13资本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肥羊“改国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小肥羊“改国籍”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百胜私有化小肥羊正式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中国火锅第一股“小肥羊”在成为一只“美国羊”后,12月1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12年2月初从香港交易所退市。

公告称,2012年1月12日,或是小肥羊在港交所最后的交易日;2月1日,将宣布撤销小肥羊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次日,撤销小肥羊在港交所上市地位正式生效。届时,自2008年6月12日挂牌交易的中国火锅第一股,将结束资本市场之旅。

专家认为,小肥羊被收购是国内企业家拥有资本结构性调整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目前的困境。

百胜品牌化发展路线

11月8日美国百胜餐饮集团宣布,已通过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反垄断审查批复,获准收购并私有化小肥羊公司。

百胜集团称,此私有化计划仍受限于各种前提条件,其中包括取得小肥羊股东的投票支持。一旦私有化成功,百胜集团将经营和管理小肥羊公司的业务。

时隔1个月,小肥羊发布公告披露,百胜将以每股6.50港元进行私有化,总代价为44.67亿港元。此后,百胜将直接和间接持有小肥羊已发行股本的93.25%。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5月公布的2010年度餐饮百强榜,百胜中国以及内蒙古小肥羊分列前两位。业内曾预测,小肥羊作为餐饮行业的民族品牌,其被外资收购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有可能遭商务部反垄断调查。

《反垄断法》规定,两家主要合并人,如果销售额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同时每家单独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都要受到中国的反垄断和经营者集中审查制约。

目前,百胜在中国内地有超过3400家肯德基餐厅和550家必胜客欢乐餐厅,百胜在中国去年营业额达到336亿元;小肥羊在国内市场有将近300家餐厅,营业额接近20亿元,均已达到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门槛。

大多数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时,中国将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届时,中国的消费支出占全球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猛增至14%。未来5到10年,中国的消费环境与现在相比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的这种消费环境早已被外资紧紧盯上。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主席苏敬轼曾表示,“百胜集团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秉承‘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策略来经营和发展。中国的餐饮产业竞争激烈,但未来发展的机遇令人鼓舞。”

百胜集团收购小肥羊也标志着其品牌化发展路线,中西结合的品牌形势对其占领中国市场,面对顾客的差异化需求模式拥有相对的市场战略,对于要将中国百胜餐饮建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餐饮企业,百胜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其市场份额的争夺者。

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冯恩援说,百胜收购小肥羊无疑巩固了百胜在中国餐饮业老大的地位,甚至在一个阶段内不可跨越。

折射国内实体经济困境

近年来,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屡见不鲜,中华牙膏、乐百氏、小护士、大宝、奔腾电器等被外资并购后,一部分品牌淡化消失,一部分沦为非主流的小众品牌。专家分析指出,虽然不能以保护民族品牌为由把外资并购全盘否定,但民营企业向外资出售企业时应该从多角度考虑,权衡利弊。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表示,外资来华并购,总体应持鼓励态度,鼓励跨国公司以这种方式来华发展。一般竞争性行业,应该对外资开放。外资并购要符合三个条件:符合中国产业政策,不在禁止类目录内;对中国经济安全不构成危害,对装备制造、军工、农业等行业并购应持谨慎态度;市场集中度不构成垄断。

有专家认为,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经过千辛万苦成长成就的一个个中国品牌都被外资合并,那么以后中国品牌的发展会更加艰辛和难以持续。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民营企业家选择退出,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单凭自己的力量,已经难以将企业再做大,需要引进更有实力的大股东支持。从一些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会把创业看做一个阶段,一个项目做大后选择退出。

据了解,今年1到4月,小肥羊业绩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1—2月份是火锅销售旺季,3—4月份进入小淡季,以后几个月则正式进入淡季。旺季同比持平并不是件好事,只能说明旺季不旺。”一位小肥羊内部人士曾对外透露。

小肥羊作为国内著名火锅品牌,私有化之后这一品牌的去留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小肥羊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火锅品牌,而且是一个本土发展起来的民族品牌。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张晖明认为,并购本身是正常的企业买卖行为。需要关注的是,小肥羊在抽出一部分资本后转向投入了哪些新的领域,这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家拥有资本结构性调整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