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B12年度问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B12年度问题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借贷之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静宇

民间借贷之困

郑州街头,一位市民从民间借贷广告牌前走过CNS供图

2011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注定是困苦煎熬、曲折坎坷的一年。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老板跑路潮”成为了2011年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全国共有16起老板出逃事件,其中涉及中型企业的有7起,涉及小型企业的有9起。

眼下,这些地区民间借贷危机已经有所缓解。不过,今年民间借贷上演的“步步惊心”一幕让民间借贷市场规范化、阳光化要求迫在眉睫。

温州“十人九贷”

钱殇的阴霾如梦魇一般笼罩在温州之上,10月温州,断贷围城。但在当地人看来,这场声势浩荡的危机早在今年4月份便已敲响警钟:位于温州龙湾区的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据报道,黄鹤是因参与赌博导致资金链断裂、负债3亿元出逃了事。

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件看似单纯的个别事件却犹如星星之火一样,有着燎原之势;而“跑路”似乎也像瘟疫病毒一般,在企业主中间肆虐传播。

然而事件并不会就此结束,与东窗事发时的“超速”相比,资本的回归可谓是“慢刹车”。无论温州还是鄂尔多斯,在经济的废墟中重建起来均将举步维艰。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的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涉及89%的家庭或个人。

今年11月,央行有关负责人首次对民间借贷公开做出表态称,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同时在制度层面上存在合法性,下一步各部门将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目前中国的民间借贷热,确实值得中国央行和监管机构反思:“为什么这么多人从事民间借贷,甚至击鼓传花、乐此不疲,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正门’开得太小了”。当前应该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包括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将金融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阳光渠道引游资归笼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在负利率以及紧缩货币政策下,资金供需不平衡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套利空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陆军说,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吸引着巨大的民间资本涌入其中。据了解,2008年,民间借贷的利息一般是银行利率的2至3倍。而到了2011年,融资难导致民间借贷利率飙升,年利率在本金50%以上是普遍现象。

专家认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应“疏”不宜“堵”。明确正常民间融资标准,并将其纳入“阳光监管”促使“游资猛虎”归笼后,民间融资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阳光渠道。

一方面,继续落实各项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的问题。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国九条”,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出台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扩大企业受惠面。

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经济开办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外部资金供给体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赖小民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政府、银行、企业、社会一起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是要政府引导,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使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根本保障。二是要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监管,大力支持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创新和业务品种的创新,着重解决信贷风险集中度过高的问题,改变银行经营发展思路,调整银行的发展战略,推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自身要强身健体,切实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四是政府要着力打造诚信社会,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五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创新型的直接融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事件的转折源于10月温总理考察温州,他提出政府各界要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一时间给了不少外逃的企业主回归的信心。同月,“眼镜大王”胡福林回国。11月5日,温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群体性的企业关停倒闭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前期“跑路”的温州企业主已有15人回温州或恢复联系,部分企业恢复生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