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3版:B10年度行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3版            B10年度行情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尔多斯领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生张丽娜

鄂尔多斯领跌

11月末,雾霾笼罩下的鄂尔多斯。本报记者任正直/摄

楼市调控进入持久战,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低迷,多个城市成交量深陷谷底。然而,鄂尔多斯成交量几乎为零。

一个月前,《中国企业报》记者赴鄂尔多斯开展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所见令人震惊———大面积建筑工地停工,讨要工资的工人四处围堵包工头、发包方,建成的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民间借贷链条断裂,与蒙西南的天气一样,当地经济进入冰冻期。

面对鄂尔多斯此种状态,有消息称,鄂尔多斯市政府正在挑选一些房地产企业,并通过当地商业银行给予它们贷款。这个隐秘而曲折的救市计划,涉及资金大约75亿元。此计划拟定三个方向:一是鼓励大型房企兼并中小房企;二是政府中间搭桥,希望银行积极对房企借贷;三是政府回购一些房地产项目作保障房。

独特的鄂尔多斯

据某研究院发布最新数据显示,30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7个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其中,长沙同比降幅最大,达79.46%。其次是汕头,同比降幅达58.69%。此外,天津、杭州的跌幅均超过50%。

鄂尔多斯楼市特殊之处在于,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就是一个融资平台。很多公司实质上就是一个项目公司,手里的资金,尚不够偿付土地出让金,后期的开发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民间贷款。通过利息的利益纽带,庞大的房地产开发资金背后,是成百上千个放贷者。

羊绒、原煤、陶土、天然气四大资源力撑地方经济,使得鄂尔多斯成为最富有的地方政府之一,头顶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光环;而另一方面,鄂尔多斯独特的“体内循环”系统使得大多数因煤矿和拆迁富裕起来的鄂尔多斯人,又将资金通过民间借贷回流到房地产和煤矿。

随着这个能源城市的崛起,当地人荷包逐渐鼓胀,高利贷和楼市是鄂尔多斯人投资理财的两大出口。大量的财富源头或许就是鄂尔多斯楼市从2005年开始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4年以前,鄂尔多斯一度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那时的康巴什还是一片荒漠,只有两个小村庄,居民不到1400人。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期,房地产价格也急速上涨。据当地人介绍,2005年时鄂尔多斯房地产的均价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2010年当时,一些高档住宅或商业地产售价已达到2万—3万元/平方米。

在鄂尔多斯,不少人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而更愿意把钱用来放高利贷。据了解,80%的高利贷都流向了房地产业。相比煤炭产业链,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业并不占据支柱地位,却是近年来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引发质疑的政府救市

虽然鄂尔多斯许多项目在继续维持开工,但由于长期拖欠建筑工程款,且民间借贷危机最近接连引爆,大量项目已停工。房地产销售停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

在鄂尔多斯442家房企中,除了伊泰集团、亿利资源集团、蒙能集团等近一二十家有实业支撑的当地房企以及绿城、星河湾等几家全国性房企外,近400家本地房企的开发运营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借贷。因此,若房地产板块资金流动性出现一定问题,只有伊泰集团、亿利集团、蒙能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旗下具备资源背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其他业务板块来输血房地产业务。

面对房子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意味着从民间借贷的钱将无力偿还,更多的“中富公司”的故事将在鄂尔多斯上演,其中最受伤的还是千万个鄂尔多斯普通家庭,他们把家中很大比例的资金都投入民间借贷机构,而民间借贷机构的钱都流入房地产,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这些家庭或将血本无归。

在“楼市危机”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鄂尔多斯市政府已经谋划了其他救市之举。

从9月份开始,鄂尔多斯市政府就曾召集包括国有四大银行在内的鄂尔多斯市的金融机构,动员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特别是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商品房按揭贷款发放力度。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政府正在准备设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鄂尔多斯市本级财政首期出资1亿元,吸纳社会资本和部分产业资金,设立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推动房地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另外,收购滞销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房也在启动之中,“政府收购计划”,以缓解目前东胜区房地产市场的僵局。

此外,鄂尔多斯市金融办,也在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私募基金等,加快了审批速度,力图使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扩容,增加货币供应的渠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