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B9年度事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2版            B9年度事件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建刹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铁建刹车

一次动车追尾事故撞出铁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痼疾。

时至今日,铁路工程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日子依旧难过。尽管铁道部已于11月初开始陆续向业主单位和南北车等车辆制造企业支付应付账款,但这些资金对于企业来说,仍有些杯水车薪的意味。

在近日召开的铁道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将加大铁道部筹资力度,拓展筹资渠道,为铁路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但这却凸显出铁道部资金不足的事实。

另一个可以印证的事实是,11月22日,铁道部再次发行数额为300亿元的第四期铁路建设债券。至此,铁道部已将发改委审批通过的1000亿元发债额度全数用完。而发改委的批复文件规定,此1000亿元的债券应于2012年4月20日之前发完,铁道部提前5个月完成了发债任务。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此次300亿元的铁路建设债券中7年期品种100亿元,10年期品种200亿元,其利率区间分别为4.43%至5.43%和4.63%至5.63%。由于此前财政部发文规定铁路债的利息收入税收减半,发改委发文表示铁路债为政府支持债券。在上述“力挺”措施下,这期铁路建设债券相比第一期以来,利率下降颇大。

北交大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从10月、11月铁道部密集发行债券的举动来看,铁道部目前的资金需求压力颇大。铁道部财务数据显示,铁道部目前负债已超2万亿元,其负债率已超60%。而大部分铁路工程由于资金链断裂,遭遇停工和部分停工,如无大量资金后续投入,势必成为烂尾工程。

一位接近铁道部的人士表示,铁道部近期融得的资金能够帮助铁道部渡过今年年底的难关,然而,明年开年之后,其资金来源依然是个很大的问题。“铁道部现在也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挨过一段算一段。”

其实,关于铁道部的资金问题,早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今年初国家审计署相关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13033.86亿。《审计报告》称,从2014年开始铁道部将迎来还债高峰。但面对质疑,铁道部总经济师却回应,中国铁路整体债务水平处于安全合理可控水平。于是,铁道部的“大建设”依旧按计划进行。

但短短数月时间,铁道部的“大建设”就遇到了融资难而大面积停工,铁道部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铁道部负债合计为2.23万亿元,较2010年年底增加18%。资产额达3.74万亿元,增速则只有14%。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年末的57%上升至59.60%。

铁路基建投资将缩减

在铁道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方面表示,2011年基建投资完成4690亿元,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00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4000亿元。

即使如此,铁路系统人士对明年能否如数完成这一计划投资也顾虑重重。

事实上,各个项目报给铁道部的2012年投资计划都被不同程度地调减了。例如兰渝铁路,兰渝公司原先报给铁道部的投资额是185亿元,铁道部只同意给120亿元,最后协调的结果是兰渝公司如果能够自己争取到银行贷款,把协议签下来,可以适当提高到140亿元的投资额。

有专家认为,计划2012年完成铁路基建投资4000亿元,同比下降14.7%,低于市场预期5000亿元的投资数据,在铁路项目缓建的背景下,铁路基建投资存在低于预期的风险。目前我们对于中铁工和中铁建的盈利预测仍是按照2012年5000亿元的投资测算,下调至4000亿元后,对应两家公司的收入下降幅度在10%左右,考虑到缓建和停工成本,净利润的下降幅度将在10%—15%。

事实上,今明两年铁路建设企业的日子都很难过。

公告显示,1至9月,中国中铁实现营业收入3357.88亿元,同比增长13.92%;实现净利润36.27亿元,同比减少33.15%,原因为公司毛利率下降以及财务费用的增加。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中国铁路建设面临调整,不少线路被迫缓建、停建。

再由于铁道部从成本考虑不愿接受基准利率上浮的贷款条件,导致铁道部拖欠巨额工程款,而中国中铁作为最大的债主,应收账款高达961.55亿元。

“包括中国中铁在内的国内建筑企业,普遍都面临着经营日益困难、资金异常紧张、成本大幅攀升、发展严重受限的严峻局面。”在今年6月召开的生产经营工作会上,中国中铁董事长李长进称。

对于缩减投资,不仅仅企业坐不住,地方政府也已经坐不住了。在本月23日之前,地方官员曾密集拜会铁道部,以争取将有利于自己的规划敲定,确保本地方的铁路项目不会在下一年被砍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