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B9年度事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2版            B9年度事件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7·23动车事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生张丽娜

7·23动车事故

“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现场惨状CNS供图

经历了现场勘查、模拟试验、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一系列工作,国务院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目前已经结束了集中调查,事故报告出炉。

责任认定难题

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的惨状仍历历在目。雷电,是这起事故的导火索。7月23日当晚,雷击强度罕见,超出了设备防雷设计容量,导致设备电容被击穿。雷击破坏了列控中心产品LKD2-T1的信息采集板,导致信号系统不仅没有使D301次减速或停车,却向其发送了错误的“绿色通行证”。

“7·23”事故信号系统暴露的或许只是一个低级错误,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还未暴露出的问题。

8月4日,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人民网访谈时对动车事故的定性时说:“现在可以肯定地讲,这不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起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事故,而且铁路方面也指出,事故当中暴露出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8月22日,黄毅进一步认定“这起事故确实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并指出,该事故既暴露出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从而导致雷击造成的故障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故障发生之后,应急处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专家组负责的技术层面的事故调查报告已于9月底完成并递交,“经过调查和实验,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和管理的问题”。他还表示,“那么好的设备交给他们(当地管理部门)没有好好管理和使用,造成设备坏掉了。设备坏了之后,人工操作也出现问题。同样的设备在别的地方也在使用,都没有出现故障。”

时至今日,随着调查的深入,事故的技术原因其实已基本廓清———信号设备设计上的缺陷导致“故障安全导向”机制失灵;调度部门和车站值班人员的疏忽最终未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导致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既有信号设备软件设计缺陷,亦有非正常行车下的调度指挥失误。实际上,从信号设备提供商,到上海铁路局调度所、温州南站行车值班员的行车处理,再到电务部门的维修、登记,事故暴露出铁路多个部门均存在问题。

倒逼铁路改革

“7·23”事故对铁路系统内外都造成巨大冲击,包括铁道部、铁路运输体系、铁路运输服务支撑体系和铁路工业体系。尤其是工作推进上由以前“大跃进式”转向“等待、规避”等过于谨慎的作风,效率急转直下。自刘志军主政铁道部以来,“大跃进”式基建投资压倒了改革。在过去的8年间,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被终止了,“政企合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得到强化。铁路系统将继续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其一是大力发展核心客货运业务;其二是要延伸服务链条,推动非运输业和运输业共同发展;其三是要发挥铁路优势,拓展路内外市场。

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北车。召回的原因主要是CRH380BL型动车组在运行期间连续发生热轴报警误报、自动降弓、牵引丢失等故障。中国北车称,这些故障大多因分供方配件不合格所致,在运营现场难以快速排查和有效整改。中国北车对CRH380BL型动车组存在的质量问题做出了初步分析:近70%的问题是分供方零部件质量问题,近30%的问题属于售后服务人员对故障处置不当造成。召回的中国北车集团生产的CRH380B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经过认真整改、验证,已确认整改合格,将全部恢复上线运行。

影响深远

近年来,动车、高铁的纷纷上马,极大地缩短了居民出行的时间,我国铁路脚步的加快,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迎来了一片赞誉声。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求铁路建设的跟上。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表示,这几年中国在交通领域固定投资一直在增长,今年增速下降有着复杂的特殊原因,主要是中国在经济上有下行趋势,另外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肯定影响投资。

“具体分析,铁路方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以后,因为对高铁的投资信心受到了影响,铁道部的投资资金受到了影响,所以此后铁路投资大幅度下降。”罗仁坚说。

对于明年的交通领域固定投资,罗仁坚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是以“稳”为主,而现在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所以可以预估,明年交通领域的固定投资不会有大幅度降低,会稳定在今年水平或者有小幅度的增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