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B7国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B7国策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次加息五调存准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三次加息五调存准率

201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7.5%。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年内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是近3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首次走出“上调”区间。

按照央行数据,10月末,我国金融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9.21万亿元,考虑到今年8月,央行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缴存范围,保证金被纳入其中,此次下调所释放的资金将超过3960亿元。

在消息公布之后,欧洲股市、国际外汇市场和金属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应声剧烈变化。其中,原油及伦敦铜均有大幅上涨,欧洲股市大幅上升。

此前央行密集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9月,当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曾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这次准备金率下调的宏观背景,一方面是物价开始回落,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长回落明显。从政策基调看,目前货币政策放松应当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基于对2012年物价的担忧以及持续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基调等,预计经济增长继续回落、在2012年初软着陆触底后,货币政策基调预计又会重新回到当前稳健的基调上来。这种平稳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财政政策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放松银根,也不是放松房地产调控,中国仍有巨量的货币存量,这决定了今后几年都必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不应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因此央行下调存准率可谓流动性对冲政策。展望未来,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稳健。

对此消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微博中就准备金下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下调准备金后通胀将卷土重来。许小年在微博中写道:“抽鸦片上瘾,通胀刚刚回落,手就伸去摸烟枪,戒毒的事儿(结构改革)交给下届政府。如果就此抽下去,通胀将卷土重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央行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早于预期,直接的触发因素是资本市场暴跌,试图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趋淡后国际资本外流压力的体现,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货币被动紧缩的影响。准备金率下调预示着总量调控的开始,下次下调时间仍然取决于这两个方面,考虑到外汇占款很有可能继续下降、银行流动性紧张格局还需要对冲,准备金率不久之后仍将下调。

而一些经济学家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表明央行已注意到经济的下行风险,也是货币政策转向的开端,同时,此次调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表明政策已经超前反应。

对此消息,东方证券首席策略师邵宇分析称,此次下调比较意外,说明政府对宏观经济下滑比较担心,“现在已经不是防通胀了,而是防止经济下滑。”从现在的情况看,加上欧债危机愈发深入,美国经济情况长期不景气,投资,尤其是地产方面的投资下降都比较明显。

对此,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此次央行下调存准金率在预计之中,标志着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正式结束。

曹远征认为,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过一轮的调控,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出现明显下降,货币政策具有了适度放松的条件。加上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而且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5%的历史高点,这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其次,国际社会一直认为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主要途径,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将和国际社会一道,通过鼓励增长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虽然央行下调存准金率0.5个百分点,但曹远征并不认为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他认为通货膨胀依然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敌人,过快地放松货币政策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至于是否标志着存款准备金率进入下调周期,曹远征认为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而定。

而比较一致的一个看法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释放资金近4000亿,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