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B6国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B6国政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五”开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原金

“十二五”开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年末,另一个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呼之欲出。面对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国家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迎接经济发展的挑战。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新的五年规划对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各类分政策的实施已经将未来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安排妥当。

“十二五”规划聚焦国民共富

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就指出,我们国家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一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包括我们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张平表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希望能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进程中解决一些矛盾。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过多的将目光投向经济速度的高速发展,却没有将民生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民富”概念的提出,将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转变。

在正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5年,我国GDP年均增7%,这一预期目标比“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更大大低于11.2%的“十一五”实际年均增长速度。温家宝总理给出这样的解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

从这一转变上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已成为“十二五”民生布局的新指向。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将以追求“民富”为本,谋求居民收入增长将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将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被确定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未来五年中国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从绝对数来看,近些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还是很明显的,但从相对数来看,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切分,这些年来的企业收入增长更明显,政府收入则是恢复性增长。我相信未来五年随着政策优化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比重会逐步提高。”

分规划密集出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各个行业领域产业规划出台的密集之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都将在这一时期出台各项发展规划。

近期,就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年底,各类五年的产业规划相继密集出台,据悉,在今年年末至明年年初的这段时间内,将会进入一个“十二五”产业规划的密集发布期。

从进入2011年11月开始,国家工信部就先后发布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些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一段时期,还会有更多的各类规划发布,来完善“十二五”时期各个产业的战略部署。

就各个行业领域来看,《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等等规划也将陆续出台。这些规划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工业、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这些规划的出台会引领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

再看另外一些已经公布的发展规划,《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由工信部正式公布。规划称,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十二五”电子认证服务业市场总规模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增长3倍左右。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可靠电子签名认证体系,并在数据电文可靠性认证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电子认证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

商务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5年,国内原油和成品油销售量分别达到5.3亿吨和2.9亿吨,目标是使石油分销体系进一步完善,石油流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