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A24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A24品鉴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攒眉千度前缘枉顾

《琴梦红楼》文化讲述抢先看——解读红楼之枉凝眉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曹雅欣

《琴梦红楼》文化讲述抢先看——解读红楼之枉凝眉篇攒眉千度前缘枉顾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这是一首关于宝玉与黛玉的叹歌,所以,“枉凝眉”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生命形态。是黛玉枉自蹙眉嗟叹的无果,是宝玉枉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牵挂,是纵攒眉千度,情缘也无路。

有缘无分

关于黛玉与宝玉的眉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有过特别描写的。看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瞧宝玉,是“眉如墨画,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俱是为情而生的眉眼。

因为情不得,意难平,所以才不可展眉。

然而,就算凝眉枉费,也要拼尽眉心愁,苦也生受。

前世为一棵绛珠仙草的黛玉,本是花木之身,因而歌中称她为“阆苑仙葩”;而宝玉是下凡到人间的神瑛侍者,瑛就是美玉,也就是歌里唱的“美玉无瑕”。他们两个之间有一段“木石前盟”,是早在他们落入红尘成人之前,就缔结了的缘,是上一世就形成的、彼此相对的盟约。

所以今生得遇,正是这奇缘眷顾。但最后的心事成虚,似乎又是奇缘不足。“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问题在三生石畔的灵河岸上没有答案,当初只顾相逢,当神瑛侍者把水中的甘露送给绛珠草的时候,未及思索要个什么样的结果。导致今生“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只能是嗟也枉然,念也枉然。

那么,这份纠纠缠缠的缘分,究竟是在关照还是在戏弄?

不能责怪缘分。缘分,只是命运的巧合。一巧再巧,才叫良缘奇遇;一巧无续,便叫做有缘无分。

有“缘”开启,也要有“分”来续接,才是花好月圆。有缘无分,只能花开无果。

告别前缘

宝玉与黛玉的缘,主体是发生在前世,而不是在今朝。当曾经的神瑛侍者日日对着一株仙草灌注爱意的时候,当灵河旁那一棵草日日向着神瑛侍者生长出神彩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缘,已经在深刻地进行了,而且那已经是他们之间最亲密的相对。可以说,到绛珠仙草修得女体,游离于离恨天外,不需要再做一株等待雨露的弱草时,他们二者的缘就已经趋于结束了,他们已经完成了朝夕相对的需要。后来,只因绛珠草心内难解缠绵之意,才追随神瑛侍者下凡投胎,希望以眼泪偿还他的甘露。其实她所做的,只是为上一段缘进行一个收尾。

所以宝、黛今世的缘,是以结束为目的,而不是以开始为目的。

这是真正的有缘无分,注定了黛玉的只偿还、而再无后债,注定了他二人今生只遇见、而再无牵扯。

黛玉到人间,说到底是来向宝玉做告别的。宝玉再多的拳拳挽留,也只能是换来一个看着她独自归去的背影。

有缘相知,无分相守,有缘熟悉,无分亲密。

由此,我们知道了,有些人,虽然也相遇,但他们的缘分在上辈子就已经完成了,今生的交会,不过是前世缘一个小小的余音和收尾。有些相逢,只为了断前因,而非开启后缘,只为终止前情,而非结出后果。

宝玉与黛玉的缘,在仙界,而不在人间,在前世,而不在今生,在过去,而不在未来。“枉凝眉”,这是他们爱情里与生俱来的一个姿态。

此缘非良

宝玉上一世的仙缘是黛玉,而宝玉这辈子的姻缘,是要着落在宝钗身上的。即使他不情愿,也得认这个缘。

因此,书中那个神秘的癞头和尚,才把与宝玉生来所衔之玉上文字正好匹配的八个字送与宝钗,并叫必须錾在金器上,以促成“金玉良姻”的好事。宝玉的玉上镌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宝钗的金锁上錾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话工整之极,几乎可看做是一副对联,横批便是“金玉良姻”。

可惜,虽然注定了是姻缘,却规定不了能否是“良姻”。宝玉用这辈子和宝钗走进婚姻,他的情却用在了上一世的灵河边,遗留不到人间。

宝钗其实是个非常出色的女孩子,若是其他任何一个男子娶了她,都是家门之幸。对内,她有能力治理家园井井有条,对外,她有头脑辅佐夫婿平步青云。既有谋略家的理智,又不失文艺者的才情,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女性都是优秀典范。配一个贾宝玉,宝钗自己都未免心有不甘。

事实也确是如此。宝钗随母上京,本意是来待选入宫的。以她的眼光和心气,也只有天下最尊的那个地方,才是此身的好去处。一向端庄娴雅的微笑背后,隐藏的是她青云直上的向往。所以在大观园的诗社填词时,她就忍不住写道:“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才是宝钗真正的心性。

宝钗落选,书中没有明言交代。但是凭猜想,她的落选,未尝不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权威太盛,帝王决心削弱其势的前兆。不管怎样,对于当时的宝钗来讲,她退而求其次的婚配对象,便只剩一个身佩有玉的贾宝玉是首选了。这也是遵从了癞头和尚给的指示:“金锁是个和尚给的,寻日后有玉的方可皆为婚姻。”

宝玉、宝钗俱是好儿女,错只错在了二人不能志同道合上。如果拿宝、黛、钗这三人比较,宝钗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积极入世,努力进取,遵从礼仪,拥护主流;黛玉是道家做派的人物,高洁出世,超凡脱俗,只遵从心意,不与世苟同;而宝玉在很大程度上近乎于佛家的情怀,他体恤众生,悲悯万物,关注生命,与世无争,但同时,少年人的蓬勃心性,又使他个性张扬,与看不惯的事物格格不入。这就造成了在思想的层面,只有黛玉才能和他彼此共通,相互欣赏,而其余人看宝、黛这二人,未免都有些乖张而不合礼法。

可悲的是,宝钗没能及早认识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她还是抱着试图改造宝玉回归主流的想法嫁给了他。是“金玉良姻”的说法给了她误导,让她错把一生托付给了一个,心里早在上辈子就住下了别人的男子。

宝钗之于宝玉,缺少来自仙界的似曾相识、缺少一份关乎性灵的情缘。他们两个之间所有的,只是发生在人间,些微不得不尽的情分。

枉亦不悔

既然宝玉与宝钗并非良配,那么,何为众人又都要极力促成二人的秦晋之好?为何连那个本该知晓一切底细的癞头僧,也一直在用“金玉之说”来暗示两人的姻缘呢?

只能说,旁观者的意见再多,也毕竟是外人,只能是凭借看起来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来点鸳鸯谱。然而婚姻就像鞋,合眼不如合适,感情就像菜,好吃不如爱吃。宝钗,偏偏不是宝玉眼里的那盘秀色可餐。

至于癞头僧,他用今世的纠缠,分散前世的因果,用避不开的注定,干预不放手的枉然。他未尝不是在用一段明知不合的缔结,点化着宝玉、宝钗,还有青埂峰下的顽石,以及芸芸众生:

有些心机是枉费的;

有些追寻是枉然的;

有些心血是枉耗的;

有些眉头是枉凝的。

然而人生就是这样,总有坚持,就总有失意,总有不甘,就总有怅然,处处都有避不开的矛盾。既然如此,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成了人生必要的一部分。

这也是宝玉和黛玉飞蛾扑火般的相恋。纵然枉凝眉,也要走一回。为心中所愿而付出,痛也不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