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A17问计用工难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A17问计用工难题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产业工人接棒成长在农村刚走出校门的新一代工人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新产业工人接棒成长在农村刚走出校门的新一代工人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

CNS供图

在中国,上亿的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2009年,中国产业工人这一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年度人物,2010年,这一庞大的群体又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被称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高速发展的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工人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正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形象代言人。有学者认为,中国产业工人展现的全球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美国及世界对中国所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积极评价和重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中国制造”,而“中国制造”是亿万中国产业工人的成就。

“中国制造”的背后新生代产业工人不仅在文化和劳动技能水平上高于上一代产业工人,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开放,个性更加突出,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对于这一庞大的群体,按照其从事岗位的简繁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型产业工人、知识技能型产业工人两大类。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蒋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我国产业工人数量总规模还在不断壮大,其总体素质也高于国民总体素质。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新生代产业工人不仅在文化和劳动技能水平高于上一代产业工人,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开放,个性更加突出,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就有着上千名这样的产业工人,王怀树就是其中一位,当年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宏达,而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从班长到车间主任,再到厂长,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龙运香也是在宏达上班,在90年代顶替父亲的岗位进入当时的什邡磷化厂,在岗位上经历了从到现场手动开关阀门到现在中控室直接用电脑控制的变化,也经历了企业从国有到民营的转变。这是早期产业工人的一个缩影,自己自有经验没有理论知识,就只能到了岗位再从头学起,一个萝卜一个坑脚踏实地走过来。

今天,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加入了产业工人的步伐,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而是新生代产业工人。他们年轻,读过书,他们爱追求新鲜的事物,也渴望在城市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他们心态发生很大转变的同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11月10日,在成都京东方的大门口,等待着很多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成都富士康的暂停招人,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就把目光转向周边的一些企业。罗维明也是其中的一员,刚满21岁的他已经有着四年打工的经历,行程遍布杭州、中山、成都一带。自称已换过二三十份工作,“有些是因为工资太低,有的是因为太累了,有些是因为自己干着没意思,于是,就离开了。最好的一份工作是在杭州下沙,当时做了半年工资有3000元,与周围的人关系也比较好。但因为自己打碎了厂里的产品,就离开了”。

像罗维明一样频繁换工作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他们因为一点点小原因就可以离开一家公司,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根本不存在职业规划这类字眼,更不用说积累经验或是寻求在职再培训。同样,也没有资金的积累,罗维明说,他现在交了在犀浦镇上的房租后,身上只剩下几百块了,不得不赶紧找工作。与上辈相比这一代年轻的产业工人很多想法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为了存钱盖房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节俭,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再回去的意愿。

据成都市总工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89.4%不会做农活,他们选择“回乡务农”微乎其微。他们期盼融入城市,却因为缺少融入城市的资本,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

产业工人以其勤劳和坚韧的品质,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巨大贡献。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蒋华说,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工人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与挑战,例如在产业的快速升级与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城市化进程中来自于农村的产业工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涉及城乡制度的安排问题。蒋华告诉记者,“相对于产业工人所作出的贡献而言,其经济社会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非公有制群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工人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合法利益还缺乏一定的保障,二元体制所形成农民工问题还需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工业产业的重要力量。自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逐渐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策和措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路上的障碍在逐渐消退。今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促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劳动力等值的工资报酬,力求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产业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要得以改善,除了通过政府深化改革,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外。更需要产业工人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奋力拉开城市之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富士康的新生代产业工人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的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却越发困难。

在成都高新西区的合作路、天源路、合信路两旁,整齐划一地停放着上百辆车身长18米、宽2.55米、高3.3米的公交车,场面蔚为壮观。红灰相交车辆上面都写着“富士康西南厂区394德源住保中心”,这是成都公交集团为成都富士康开通的员工接送车,也专门为此配备了200多名富士康专线驾驶员。从早上的5点到9点,晚上的17点到21点,这两段时间内,近两百辆车辆就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富士康厂区和各个宿舍区之间,接送着富士康的十万大军。尽管如此多的公交车,但在富士康上班的何雅兰告诉记者,每天乘坐的时候还是很挤,每一辆车都要装300人左右。

来自泸州纳溪的林涛是成都富士康最早的一批员工,2010年9月进厂,学中医的林涛先去深圳龙华富士康培训了三个月。回到成都两个月后就当上了线长,管理着下面十多个工人,但林涛觉得这比原来在广东中山打工时管50多个人还难,工资也没在中山那么高。尽管如此,林涛还是想继续在这里待下去,“这里有三险一金,工资每个月2000元左右,离家比较近,而且是大公司,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还是想先在这里积累一些经验。”

林涛只是近几年大批返乡务工的劳动者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数十年来沉淀在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虽然属于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但与从小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相比,其综合素质还是要逊色一级。蒋华告诉记者,“成都作为四川省会、西部中心城市之一,近1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现代化发展也非常迅速,与之前四川人外出打工相比,成都自身人才集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这部分劳动力经过多年锻炼,具备了较为熟练的生产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新生代产业工人成为目前成都工业产业中的就业主题。”

而在接下来走访的其他员工中,持有林涛这种想法的人却少得可怜。来自乐山犍为的张芬芳现在在公司外面租房子住,她说,“八人间太挤了,还容易掉东西。”但每月400的房租对于工资只有1500元不到的张芬芳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关键是她自己已经厌倦了这样机械的工作,准备做到年底就离开。有着多年外出打工经验的她还告诉记者,“千万不能在年后去找工作,那时候好的、轻松的工作都被人找走了,一定要年底就开始找工作。”

“每天上班就是把平板电脑外壳翻过来、翻过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何雅兰像记者描述着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今年才20岁的何雅兰来富士康才四个月,但已经坚定地做了下个月就离开的决定,“进富士康是我最错误的决定,做的一点不好,就要被上面骂,要不是因为我表姐在里面,我肯定早走了。”

带着对城市生活的羡慕和崇拜,成长在农村刚走出校门的新一代工人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的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却越发困难。

城市,不是他们的乌托邦年轻一代的产业工人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不同,他们不单单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幸福感的需求更加强烈。

在离富士康西南厂区不远的地方还有着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部分也都是年轻的85后和90后一族。李绅睿今年从就在附近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天马上班,他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还比较满意,“公司现在安排我在各个岗位轮岗,可以学到的东西比较多。但就是离市区远了,每天就是公司到宿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较单调。”的确,在这些位于郊区的工厂周围,我们看不到商业中心,或者娱乐中心的影子,有的只是正正方方的厂房,火柴盒似的宿舍,围墙围起来待开发的土地。宿舍的周围只有板房式的建筑里面有着三三两两的小餐馆、小卖部,还有四元一小时的网吧。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平凡的中国产业工人群体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他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也将是未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变革的中坚力量。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71.3%的人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29.1%)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此外,工资增长缓慢,克扣拖欠工资、培训参加率低等情况也较多出现。(下转第A18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