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荒”之后是“人荒”

鄂尔多斯转型再调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静宇

鄂尔多斯转型再调查——“钱荒”之后是“人荒”

投入巨资兴建的鄂尔多斯低碳谷写字楼主体工程陷入停工状态,除个别留守人员外,工地空空荡荡。本报记者任正直/摄

深冬的寒冷已在全国蔓延开来。鄂尔多斯,接连几天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下。在天气寒冷的背后,是鄂尔多斯连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GDP对煤炭资源和房地产开发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结构已成发展瓶颈的阴影。

一个月前,《中国企业报》记者赴鄂尔多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从楼市到煤炭资源、从装备制造基地到云计算产业园,记者发现,并非当局者迷,鄂尔多斯从上至下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谋划产业转型。

然而,知易行难。房地产泡沫破裂、民间借贷瘫痪仍是表象,鄂尔多斯这座偏安蒙西南的城市,因寒冷、物价高、创新氛围有限而令外界望而生畏。如何获得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才,才是摆在这座城市面前最难的问题。

企业开始入驻产业园区截至2011年8月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已引进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3200多亿元。按投资规模划分,投资40亿元以上的项目27个,10亿至40亿元的项目2个,1亿至10亿元的项目10个;能源装备制造业项目15个,电子产品制造业项目6个,飞机制造业项目2个,其他制造业项目12个。

在通往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的快速通道上,记者看到,写着“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字样的标牌高耸入云。

装备制造业基地是鄂尔多斯市推进“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而打造的新兴产业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实施“双百亿工程”重点培育的园区。

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及其他设备制造等产业,集中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该园区位于东胜城区与康巴什新区之间,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

“目前已入驻45家企业,规模不等。正常生产的企业有13家,到年底产值可达30亿元。”管委会企业联络人王磊对记者说,“未来3到5年内应该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该园区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该基地已引进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3200多亿元。按投资规模划分,投资40亿元以上的项目27个,10亿至40亿元的项目2个,1亿至10亿元的项目10个;能源装备制造业项目15个,电子产品制造业项目6个,飞机制造业项目2个,其他制造业项目12个。

据了解,鄂尔多斯市已形成康巴什—东胜—阿镇装备制造基地带,上述基地只是该基地带上的一部分。此外,东胜区云计算产业园、慧谷工业设计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非煤产业基地也逐渐形成。

鄂尔多斯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在产业转型中承接产业转移共签约引进项目70项,协议总投资额5446.49亿元。其中,有色冶金及建材行业26项,装备制造业22项,高新技术产业14项,其它非资源领域8项。非资源项目投资占引进项目的57%左右。

鄂尔多斯搞装备制造基地,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的人士中不乏反对的声音。一位要求匿名的煤炭企业高管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鄂尔多斯不具备优势,包头也在搞装备制造基地,人家是有几十年工业制造基础的,鄂尔多斯能把煤化工搞好就不错了。”

入驻企业开工率低入驻容易开工难。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入驻45家企业,规模不等。正常生产的企业有13家;在当地政府宣传的该基地10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只有精功恒信重卡项目和中兴特种车辆制造项目已经投产,在建4家,另外4家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行走在空旷和寂静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记者注意到,在当地政府宣传的基地10家汽车制造业中,只有精功恒信重卡项目和中兴特种车辆制造项目投产,在建4家,另外4家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工厂建了两年,规模特别大,一次性就投入了七八亿元,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10月份试生产,已有了150台的订货合同,但是时间短,生产不出来,只答应了一部分。”中兴特种车辆公司(下称中兴特车)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肖斌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目前只出了3台自卸车,资金紧张,今年开始至现在一直都很紧张。”

肖斌介绍,一期厂房设备6万平方米作为改装生产线,二期工程设备已谈好等待安装,三期工程也等待开工。“人也不够,主要缺熟练技术工,不好招,再加上资金不行,很多事情都耽搁了。”

生产重卡的精恒汽车公司也有一本难念的“经”,该公司由当地的一家企业控股65%,恒信集团占股35%。

“我们是2008年来的,投产刚开始,目前是组装,主要是资金问题,面临的问题是国家对汽车行业贷款困难。”办公室主任高明坦言,“尽管资金很困难,但是公司没有考虑民间借贷,因为其数量小,利息也付不起。”

对上述两家企业面临的钱荒,当地业内人士王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

“精恒汽车投产近两年来,一共就生产了600多台汽车,只卖了100多台,还要拉到镇江再倒回来,成本很高。”王先生表示,“他们更大的难处在于没有资质,人员流失快。”

他认为,中兴特车尽管有了资质,但生产的都是围绕当地煤炭资源需求的车辆,“谈不上科技含量或核心技术,都是改装、组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下,他们能走多远还不好说。”

其他企业是否也面临钱荒的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统计,在15家能源装备制造业中,5家已投产,4家在建,6家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我们的销售不成问题,走的是订单。”宝风新能源设备公司赵文全经理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但是目前资金很困难,政府说是帮忙,还没见效果。不会考虑小额信贷或民间借贷”。

在6家电子产品制造业中,2家已投产,3家在建,1家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不过,在政府宣传中的2家在建飞机制造业现场,《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规划用地尚处于平整期。

在12家其他制造业项目中,只有4家投产,7家在建,1家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记者查询获知,4家已投产的企业均为当地企业投资,且各有苦衷。

“厂房也是刚建起来,目前是试生产阶段,销售不好,市场没打开。”金盟钢结构制造公司销售负责人牛经理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资金不行,很缺。这个问题很头疼。”

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入驻45家企业,规模不等。正常生产的企业有13家;在当地政府宣传的该基地10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只有精功恒信重卡项目和中兴特种车辆制造项目已经投产,在建4家,另外4家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用工荒”矛盾凸显据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等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前三季度,全市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人数为7563人,求职人数为7122人次,有441个岗位虚位以待;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人数为11154人,求职人数仅8463人次,有2691个岗位虚位以待。

如果说“钱荒”是困扰装备制造基地已投产企业发展的掣肘,那么“用工荒”使其再添瓶颈。

“其实,‘用工荒’是公司面临的第一问题。鄂尔多斯本地人没有来上班的,由于位置偏僻、无购物场所、无公交车,很难留住人,人员走了几拨,其实我们的待遇不是很差。”高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公司正式投产是在2010年,至今的网络宽带、电视闭路等都没有;电话才开通半年,无线微波上网、电视闭路等都是我们自己搞的,园区都没有。

硬件问题可以自己解决,高明强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最根本的。”

“人才短缺严重,我们从十堰、呼市、包头等地招过人才,但还是缺熟练技术工人。”中兴特车人力资源经理李海霞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如何解决?公司正在积极应对,也从技校毕业生中招聘培训。不过,压力还是挺大的。”

“高级人才相对而言还好招一些,最困难的是那些熟练技工,本地很难解决。”李海霞坦言,“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缺口还很大。”

据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等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前三季度,全市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人数为7563人,求职人数为7122人次,有441个岗位虚位以待;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人数为11154人,求职人数仅8463人次,有2691个岗位虚位以待。

“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提升企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之一”。2011年鄂尔多斯市前三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指出,“技能人才的短缺表现为人才绝对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即人才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对接”。

2010年,东胜区出台了《东胜区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计划每年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引进1万到2万名符合地区经济社会需要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新投资的企业还缺钱说明企业原来的规划不当,而缺人却暴露了鄂尔多斯真正的问题所在,表明其发展不足,与近年来打造的高端整体形象存在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表示,“(鄂尔多斯)缺钱是暂时的,但缺人时间很长,要持续很久。”

在于光军看来,“不解决缺人的问题,(鄂尔多斯)实现不了很多的目标,也会严重影响产业升级转型,因为很多东西不是钱能买来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产业转型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条件。资金、技术、人才等都是市场化的东西,如果这些因素缺了,政府就得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话,政府就得分析根源在哪里?如果努力还是解决不了,就说明地方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不稳固或是不完全具备。”

企业得考虑投资的自身风险,政府也有招商引资的风险。张承惠强调,鄂尔多斯“转型企业的缺钱缺人问题最终还得由政府来协调解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